测量蜘蛛搜索引擎

蜘蛛搜索引擎  时间:2021-03-21  阅读:()

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二零一四年六月前言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要求,结合我省、我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校内外专家的反复探讨,确定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测绘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标准.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根据确定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标准,我们构建了体现岗位职业需求与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能力训练课程体系.
核心理论课程有两课、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控制测量、数字化测图、测量平差、工程测量、GPS定位测量等,由学校完成;实践训练课程有地形测量实习、控制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GPS定位测量实习、数字化测图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由校内和校外结合、交叉共同完成.
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书分两大部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各门课程标准.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为核心,按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及"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每门课程标准均有教学目标、内容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建议、教学方法建议、考核考评建议等,力求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很好的建议.

本书在学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由刘振国、陶永峰带领编写组,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编写任务、目标及整体结构.
全书由李巧娥统稿,人才培养方案部分由李巧娥编写,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由李巧娥、成一、王晓、程飞等编写,公共基础课程标准由张素萍、贺晖、王旭华、宋哲光等编写.
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在此谨向这些参考书籍和文献资料的作者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可能存在不少疏漏和错误之处,恳请师生批评指正.
编者2014年6月目录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招生对象教育类型学制与学历就业面向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证书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安排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工程制图》《地形测量》《测绘工程CAD》《线性代数》《摄影测量与遥感》《控制测量》《数字化测图》《工程变形监测》《工程测量》《测量平差》《GPS定位测量》《地籍测量》《VB测绘程序设计》《测绘法规与管理》《测绘专业英语》《测绘仪器检测与维修》《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测绘工程监理》《矿山地质》《采煤概论》《地理信息系统》《生产矿井测量》《地形测量实习》《数字化测图实习》《控制测量实习》《GPS定位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顶岗实习》《控制测量课程设计》《测绘程序课程设计》《生产矿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答辩》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名称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代码540601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或中职学校毕业生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就业面向1、职业领域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测绘、水利、电力、公路、铁路、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筑、地质勘探、矿山、林业、农业、石油、海洋等行业、为各项工程顺利实施提供空间位置信息与测绘技术保障.

2、工作岗位(1)主要职业岗位:工程测量等岗位.
(2)相近职业岗位:大地测量、地籍测绘、房产测量、摄影测量、矿山测量、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等岗位.
(3)发展岗位:通过5~10年的工作或进修深造可胜任测绘队队长、项目经理、测绘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岗位.
培养目标与规格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备的工程测量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在测绘、水利、电力、交通、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筑、冶金、地质(地勘)、矿山、林业、农业、石油、海洋等行业生产一线,能胜任工程建设规划及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运营管理阶段测绘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职业核心能力(1)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2)建立工程控制网、矿区控制网.
(3)工程施工测量、矿山测量,并绘制相关工程图.
(4)变形监测.
(5)测绘项目技术设计、产品质量检查与技术总结.
(6)仪器设备检修维护.
(7)测绘项目管理、矿山生产技术管理.
3、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测绘事业,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安全生产,具有良好的文化、身体和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团结协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

4、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1)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2)计算机基本知识.
(3)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知识,测绘规范与有关技术规定的知识.
(4)常用测绘仪器设备的操作知识.
(5)测图控制网、工程施工控制网和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布网方法、施测方法、数据处理知识.
(6)矿山建设、生产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矿山地质、矿山开采专业基础知识.
(7)地形图数据采集与成图的知识.
(8)工程施工测量的知识.
(9)矿山建设与生产阶段的测绘知识.
(10)变形监测的施测及数据处理知识.
(11)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技术规定的知识.
(12)测绘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
(13)安全生产常识.
5、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1)常用测绘仪器使用与维护的能力.
(2)计算机应用能力.
(3)测图控制网、工程施工控制网和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布网、施测及数据处理的能力.
(4)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组织与实施能力.
(5)工程施工测量的组织与实施能力.
(6)变形监测的组织实施及数据处理的能力.
(7)测绘项目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报告的编写能力.
(8)测绘成果的检查与验收能力.
(9)相关专业文献资料的检索能力.
(10)安全生产、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
6、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态度(1)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意识,遵纪守法.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4)具有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的实干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职业证书1、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考取工程测量员(工)(中级或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安排详见表1).
2、学生还可据就业需要,考取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或中级以上).
表1资格证书考核安排:序号考证名称考核等级考试时间备注1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2级第2学期必试2职业资格证书中级第5学期必试3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第4学期选试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一、课程体系架构围绕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工程测量员(工)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并体现相近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测绘和工程建设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技术规范为依据,紧贴测绘领域的最新发展变化,构建以下课程体系:(一)公共学习领域公共学习领域共9门课程,总计694学时,各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1、体育与健康(94学时)学习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掌握科学锻练身体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练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8学时)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做人的道德标准和要求,并突出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毕业后做一个合格的、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要求学生掌握法律的基本常识,做到懂法、守法,并能利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经济问题和日常工作、生活问题;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现实,为改变中国目前生产力的落后状况而努力学习,打好基础.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0学时)系统学习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基本观点,完整全面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运用毛泽东思想和理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学生进一步正确认清世情、国情、党情,引导学生立足现实,运用理性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4、大学英语(116学时)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在巩固高中英语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在语法、词汇的应用方面进一步提高.
在完成这门课的学习时,能熟练掌握3000左右的单词及用法,能灵活运用1000左右的短语用法,能阅读一般性文章,取得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应用能力要求的等级证书(见表1).

5、高等数学(146学时)主要讲授高职高等数学,内容包括:函数、极限、连续导数与微分、导数的应用、积分与定积分的应用、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分学、无穷级数等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情况下,强化应用,提高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6、计算机基础知识(60学时)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及常用文字处理软件等的使用,使学生熟练使用和操作计算机.
获得国家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的等级证书(见表1).
7、职业素质选修课(28学时)开设应用文写作、综合艺术欣赏和文学欣赏三门课程,学习应用文写作基本知识,提高应用文、工程技术设计说明书和技术总结写作能力;学习有关音乐、文学鉴赏的基本知识,培养一定的艺术欣赏水平,拓展学生的综合艺术、文学素质.

8、形势与政策(36学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民情,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9、职业生涯与规划(36学时)通过讲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二)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基本能力学习领域共4门课,共计304学时,各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1、工程制图(60学时)本课程是研究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投影法解决空间几何问题及在平面上表达空间物体的基本知识.
熟悉常用测量工具与测量方法2、地形测量(116学时)主要学习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的使用和检验方法,掌握图根控制测量的施测和计算方法,并具有测绘大比例地形图的基本技能.
3、测绘工程CAD(56学时)学习测绘工程CAD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为学习相关测量软件奠定基础.
4、线性代数(72学时)主要学习行列式、向量空间、矩阵、线性方程组、二次型的基本理论,熟悉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三)岗位技能学习领域岗位技能学习领域共9门课,总计632学时,各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1、摄影测量与遥感(72学时)学习摄影测量与遥感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掌握航空摄像测量的基本作业方法和工作流程,具备摄影测量内外业工作能力;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了解最新的遥感科技成果.
2、控制测量(96学时)本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主要学习各类工程控制网的布测方法,学习控制测量仪器的基本结构、性能、使用方法和检校方法,学习椭球测量的基本理论、控制成果概算、坐标换带等,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建立满足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精度要求的测图控制网的能力、建立满足工程建设精度要求的施工控制网的能力和建立以监测建筑物变形为目的的专用控制网的能力.

3、数字化测图(48学时)本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主要学习数字测图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野外数据采集、内业计算机成图的作业方法,具有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测绘的能力.
4、工程变形监测(48学时)本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主要学习变形监测的理论、技术、方法和仪器等内容,掌握变形监测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处理技术,较熟练地解决各种工程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问题,具备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的基本能力.

5、工程测量(112学时)本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主要学习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管道、地质勘探、城市建设等各类工程施工控制网测设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习各类工程放样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
通过学习能进行各种工程施工放样测量,能进行地下工程测量和能进行特种工程测量.

6、测量平差(64学时)本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主要学习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及处理测量数据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会利用误差理论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测量中实际问题,具有处理测量数据的能力.
7、GPS定位测量(64学时)本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主要学习GPS定位测量的原理及外业作业方法和内业数据的处理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利用GPS进行静态相对定位测量,能利用RTK技术进行地形数据的采集和测设工作,对GPS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

8、地籍测量(64学时)学习地籍测量的法规、测量方法和要求,掌握地籍测量的基本技能,并进行适当的实训.
9、VB测绘程序设计(64学时)学习测绘程序设计的有关基本知识,掌握VB在测绘专业方面的一些应用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
(四)专业拓展能力学习领域专业拓展能力学习领域共9门,总计368学时,各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1、测绘法规与管理(28学时)学习测绘法及其行业性法规规程和规范,学习测绘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增强遵守测绘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2、测绘专业英语(36学时)通过学习测绘专业英文词汇与短语,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测绘专业英文资料和科技文章的能力.
3、测绘仪器检测与维修(36学时)本课程主要学习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内部结构,初步培养学生掌握常见测量仪器的检校、检测与维修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4、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36学时)本课程主要学习工程施工管理和施工组织的一般规律,掌握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和施工组织原理及方法,具有解决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问题的能力.
5、工程监理(36学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开始,直至工程投入生产运营整个过程中,监理工作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
6、矿山地质(36学时)本课程主要学习和掌握煤系地层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特征,了解生产矿井地质日常工作内容和方法;学习煤矿建设和生产中遇到的地质现象及处理方法.
7、采煤概论(48学时)本课程主要讲授矿井开拓、采煤、掘进、通风与安全等内容,使学生具有矿井开拓、巷道布置、采煤方法以及通风安全的基本知识,熟悉回采、掘进工作面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安全防护措施,具有初步阅读常见矿图的能力8、地理信息系统(48学时)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拓展专业知识.
9、生产矿井测量(64学时)学习井下控制测量、矿井联系测量、贯通测量、施工测量以及精度分析的基本知识与作业方法;使学生具有矿井联系测量、贯通测量工作的设计和精度估算的技能.
(五)集中实践学习领域集中实践学习领域共10项,总计810学时,各项目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序号实践项目名称主要内容及要求周数1地形测量实习学会常规测量仪器的检校及使用,图根点布设、观测及内业计算大比例尺测图.
42数字化测图实习训练并掌握数字化测图外业数据采集、草图绘制、数据传输、内业数字化成图作业程序与方法,熟练掌握成图软件使用.
33GPS定位实习学习卫星定位测量的原理及方法.
掌握GPS网的布设、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24控制测量实习学会精密仪器检校及使用,控制点布设,等级点的观测计算.
25工程测量实习学会在各种工程建设中施工控制网的建立、施工放样和建筑物变形监测工作的实际操作及计算技能.
36顶岗实习综合练习测量工程技术及方法,收集毕业设计资料.
47矿井测量课程设计完成矿井巷道贯通测量误差预计及方案设计,学会贯通测量工作的组织及实施.
18测绘程序课程设计利用所学程序设计知识编制并调试测绘应用程序,学会利用VB语言编制简单测量程序.
19控制测量课程设计学会测区控制网的方案设计、精度估算、建立、工作组织和外业实施.
110毕业设计根据顶岗实习收集的资料,进行相关测量工程专题方案设计,编写设计说明书及工作组织计划.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表2: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集中实践项目、内容要求说明:集中实践项目周课时按30课时计算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包括:数字化测图、控制测量、测量平差、工程测量、GPS定位测量、工程变形监测.
教学实施安排一、课程教学进程安排(见表3)表3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表学习领域序号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时数课堂教学周数及周学时集中实践学习领域一学年二学年三学年学时其中一学期15周二学期14周三学期18周四学期12周五学期16周六学期15周实习序号名称学期周数讲授实践123456地形测量实习数字化测图实习控制测量实习GPS定位实习工程测量实习顶岗实习二四四五六六4(17-20)3(18-20)2(16-17)2(19-20)3(2-4)4(5-8)公共学习领域1体育与健康体能测试943262222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笔试5858022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试60564224大学英语笔试11610610445高等数学笔试1461460646计算机基础知识笔试+操作60204047职业素质选修课笔试2828028形势与政策报告36讲座0每学期6学时9职业生涯规划报告36讲座0每学期6学时10社会实践Ⅰ、Ⅱ报告60调研60小计694518176基本能力学习领域11工程制图笔试+操作604020412地形测量笔试+操作11684324413测绘工程CAD笔试+操作562036414线性代数笔试727204小计30421688课程设计岗位技能学习领域15摄影测量与遥感笔试+操作7252204序号名称学期周数16控制测量笔试+操作9660364217数字化测图笔试+操作4828204123控制测量课程设计测绘程序课程设计生产矿井课程设计四六六1(15)1(1)1(9)18工程变形监测笔试+操作482820419工程测量笔试+操作11272404420测量平差笔试+操作644024421GPS定位测量笔试+操作644024422地籍测量笔试+操作645014423测绘程序设计笔试+操作6440244小计632410222专业拓展能力学习领域24测绘法规与管理笔试28280225测绘专业英语笔试36306226测绘仪器检测与维修笔试+操作361026227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笔试36360任选一门2毕业设计28测绘工程监理笔试36360内容学期周数29矿山地质笔试36306230采煤概论笔试4838104毕业设计及毕业答辩六6(10-15)31地理信息系统笔试+操作482424432生产矿井测量笔试+操作6444204小计36827692总计19981420578262424242430集中实践总周数27二、教学活动时间(周)分配(见表4)表4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单位:周)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合计军训、教育入学教育劳育教学测试寒假劳育教学测试毕业教育暑假1215+21511817522118151181752311815115+2144小计22533153532114148说明:第一学期新生推迟2周入学,即表格中+2;第六学期毕业生提前两周离校,即表格中+2三、教学项目进程安排(见表5)表5教学进程表学年学期周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一12XXXX二34XXXXX三5XX6XXX注:~理论教学;X实习、实训;考试;顶岗实习;入学及军训教育、毕业教育;V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机动四、各教学项目学时分配比例(见表6)课程类别课内教学学时所占比例理论课时实训课时合计公共学习领域51817669435﹪基本能力学习领域2168830415﹪岗位能力学习领域41022263232﹪拓展能力学习领域2769236818﹪小计14205781998100.
0﹪理论教学142050﹪实践教学课内实践57850﹪集中实践810总课时2808100﹪表6各教学项目时数汇总表(学时)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一、专业教学团队1、专业师生比专业师生比40:12、师资力量专业专任教师基数3人(以50名学生组建1个班为例).
3、师资结构(1)专业专任教师应具有高等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不底于20﹪;具有高级专业职称者不低于20﹪;具有"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0﹪.
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应与专业专任教师同比配置.

(2)专业核心课程应由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任教师担任;企业兼职教师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承担的专业课程课时比例50﹪.
(3)每年不少于20﹪的专业专任教师进行相应的企业生产实践或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
二、教学设施教学用房和教学行政用房应满足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规定.
以50名学生组建一个班为例,进行实验实训设备的配置.
1、实训设备的配置要求(1)在专业机房配置.
至少配置50台计算机及满足教学要求的相关测绘软件.
(2)主要实训仪器标准配置.
开展实训教学时,以4~6人组建1个实训小组为宜.
应配置普通水准仪12台套、精密水准仪8台套、全站仪12台套;2″及以上全站仪1台套/组;GPS/RTK接收机1台套/组;经纬仪1台套/组.
激光指向仪1台套/组.

(3)学校有条件可配置陀螺全站仪(经纬仪)、测量机器人、精密水准仪、激光准准直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
2、校内实训场所建设(1)应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建立具有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等功能的校内实训场所,满足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施工测量和变形监测等实训教学需要.
(2)为避免风雨天气干扰日常课堂实训教学,学校可建立室内实训场所.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应体现学生系统化职业能力训练的要求.
三、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1、教材(1)教材选用.
使用高职高专教材,优先选用优秀国家规划教材.
(2)教材建设.
根据本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服务行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2、图书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生均不少于10册,期刊不少于5种.
3、数字化(网络)资源(1)具有检索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条件.
(2)具有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条件.
(3)应建设与完善核心课程网络教学资源.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性强和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改革.
以测绘项目为导向,开展现场教学,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工程测量员(工)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实行测绘工程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
组织测绘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优势,促进教学环境与工程环境、课堂与实训基地的一体化,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对接,突出学生在实际工程环境下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教学方法可采用"兴趣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和"现场教学法"等.

课程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2、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公共基础课程:建议采用传统教学形式组织教学.
(2)专业核心课程:建议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形式组织教学.
(3)实习实训课程:建议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形式组织教学.
五、教学评价、考核建议应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以能力为核心、以工程测量员(工)三级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评价为重点,采取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操作考核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针对各阶段的教学内容,由校企专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实施学生评教、同行互评、行业企业和社会有关机构评教,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管理(1)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掌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教学计划管理.
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制定教学实施方案.
并根据教学评价与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3)教学运行管理.
发挥校内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按照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特点,根据开展生产项目的实践需要,可机动调整教学进程.

(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测评制度.
根据教学要求建立教学检查制度、教师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实验实训项目考核标准、教材编写标准等,逐步形成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5)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建立相关课程的补(免)修制度.
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1、继续学习的渠道(1)专升本.
(2)自学考试(本科).
(3)函授(本科).
(4)攻读硕士学位.
2、更高层次教育的专业面向(1)测绘工程专业(2)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3)地理信息与技术专业3、更高层次专业职业发展注册测绘师.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素质课94学时)一、课程性质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我院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院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配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的教育活动课程.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
3、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促进身心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于身体活动中并有机结合的综合基础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4、课程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素质教育相适应,运动技能与职业技能相结合.
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侧重发展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身体技能与身体素质.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属.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做到既能有效地体现出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激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需要.
因此,将我院体育与健康课程分成两个层次的目标(基本目标、发展目标).
同时,结合活动课程的特点,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的具体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使课程的隐性目标"显性"化.
为使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进一步将五个领域目标按学段划分出水平目标(基本目标水平、发展目标水平),构建成吕梁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一)基本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1)水平目标一能主动参加体育课学习和参与课堂运动.
对经常参加的活动项目,健身锻炼产生兴趣.
是班级、院(系)开展体育活动的观赏者或参与者.
(2)水平目标二喜爱体育课,自觉参与课堂学习和运动体验.
基本养成锻炼身体习惯,每周至少参加1次健身锻炼活动.
是班级、院(系)开展体育活动的热心观赏者,或积极参与者.
(3)水平目标三能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项目、参加体育课学习.
基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能根据自己需要安排个人锻炼计划,每周参加锻炼不少于3次.
是班级、院(系)开展单项体育活动的骨干,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运动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1)水平目标一了解学习内容的基本知识、锻炼方法.
掌握一、二项运动项目的技术、规则.
使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基本运动素质有提高.
(2)水平目标二了解竞技比赛与健身锻炼的区别.
熟悉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提高运动能力、素质指标并达到合格标准.
③水平目标三认识运动项目的锻炼价值以及对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
熟练掌握运动项目技术、技能,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掌握常见运动损伤处理方法.
达到一定的反映运动能力的测试标准.
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1)水平目标一学习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识.
学习发展体能的基本知识和锻炼方法.
掌握测试体质健康的自我评价方法.
(2)水平目标二学习掌握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机能的影响知识.
学习掌握体育活动时的基本卫生常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水平目标三学习、了解我国传统养生保健方法及价值.
了解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懂得环境因素与运动、健康的关系.
学会选择适宜的环境锻炼身体.
4、心理健康目标: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1)水平目标一了解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对体育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水平目标二了解运动愉快的获得对坚持体育锻炼的影响.
培养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的能力.
学会并掌握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3)水平目标三选择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体育活动、健身项目.
通过合理设置目标使之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能根据自身的运动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
5、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水平目标一学会在集体体育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的行为、意识.
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与关爱运动能力弱的同伴并及时给予帮助的习惯.
能从报刊、媒体上有意识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能力.
(2)水平目标二学会在与他人合作中完成体育活动任务.
能参加多种类型的课余体育活动,如班级间竞赛交流、体育俱乐部、培训班等健身活动.
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3)水平目标三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体育与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方法.
能在不同的场合积极宣传体育与健康的作用.
(二)发展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1)水平目标一学会合理安排锻炼时间,运用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
知道如何为自己制定锻炼身体的运动处方.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水平目标二有感染和动员他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
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人锻炼计划.
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专项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1)水平目标一能积极参加运动竞赛,或参加富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
对安全和不安全的运动行为做出区分和评价.
具有组织小型比赛的能力和裁判工作的能力.
(2)水平目标二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
用安全的方法运动,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标准水平.
3、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1)水平目标一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
知道营养需求与年龄、性别、身体活动等关系.
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进行全面发展体能的各种锻炼.
(2)水平目标二学习身体健康的测评方法,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学会选择适合运动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1)水平目标一自觉运用所学的生理和心理知识分析自己的身心发展状况.
在不断提高运动能力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感觉.
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水平目标二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助于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
正确评价自己的运动能力,培养自觉克服体育运动中遇到的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1)水平目标一在体育活动、锻炼中能自觉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经常从网络上了解和获取体育健康的各种知识.
热心关注和积极投入到学院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健身活动中.
(2)水平目标二养成具有良好的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他人的健康.
具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心得交流能力和习惯.
积极为学院、社会组织的体育与健康活动服务.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教学内容1、理论知识部分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理论和知识;运动健身的基本原理与锻炼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体育养生及职业保健知识.
2、实践部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武术、田径、体育舞蹈、健美操.
3、身体素质部分(1)速度素质:高抬腿跑;行进间加速跑;重复跑;追逐跑;变速跑;往返跑;冲刺跑;(2)力量素质:仰卧起座;俯卧撑;立卧撑;屈臂撑;负重深蹲起;单脚跳;双脚轮换跳;推小车;弓步跳;纵跳摸高;蛙跳;三级跳;多级跳等等.
(3)灵敏素质:游戏;报数;跳绳;障碍跑;交叉步跑;变速跑;往返跑;滚翻;后退跑;(4)耐力素质:定时跑;越野跑;长跑;重复跑;变速跑;台阶跑;跳绳;走跑结合;弓步走等等.
(5)柔韧素质:体前屈;纵叉;横叉;摆腿;弓步走;压肩;拉肩;悬垂;转髋跑.
4、WKB素质拓展练习(二)教学要求1、基础知识:了解常见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趋势,学会强身健体自我锻炼的方式方法,了解职业保健知识.
2、篮球:掌握基本技术和战术,了解主要竞赛规则,能在比赛中合理使用技、战术,主要提高学生的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接受竞争等方面的良好志品质.
3、排球:掌握基本技术和战术,了解主要竞赛规则,能在比赛中合理使用技、战术,主要提高学生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等方面的良好意志品质.
4、足球:掌握基本技术和战术,了解主要竞赛规则,能在比赛中合理使用技、战术,主要提高学生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等方面的良好意志品质.
5、武术(24太极拳):了解武术运动知识,掌握和熟练掌握24式太极拳,主要提高学生的灵敏、柔韧等素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吃苦耐劳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6、健美操:熟练掌握一套套路,提高学生的协调、耐力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7、田径:掌握基本跑、跳技术,主要提高学生的速度、耐力和力量等素质,培养学生自力、自强等方面的良好意志品质.
8、体育舞蹈:体育舞蹈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融体育、音乐、美学、舞蹈为一体.
通过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塑造形象、陶冶情操、展示高雅气质和风度,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观点.
9、WKB素质拓展练习:了解和熟悉定WKB素质拓展,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体验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能表现出良好的个人体育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10、羽毛球:掌握基本技术和战术,了解主要竞赛规则,形成稳定的运动技能,学会比赛和观赏比赛.
提高学生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等方面的良好意志品质.
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94学时.
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践课62学时.
第一学期30学时,第二学期32学时,第三学期32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学期教学内容讲课学时实践学时合计第一学期体育与健康概述202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202田径运动41418武术(24太极拳)268第二学期职业病的预防和体育疗法404足球268篮球2810排球2810第三学期基层体育比赛的组织与裁判426WKB素质拓展练习246羽毛球268体育舞蹈与健美操4812五、教学建议(一)课程组织安排说明1、课程设置第一学期以教学行政班为单位,开设基础引导课.
主要以形成爱好、培养体育兴趣、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健身习惯为主,以田径项目为基本运动手段,达到基本目标.
第二学期主要以三大球为练习项目提高运动能力、完成由体育兴趣向志趣的转变、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培养健身习惯.
第三学期以素质拓展、体育舞蹈和健美操为练习项目,从而塑造形象、陶冶情操、展示高雅气质和风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等方面的良好意志品质.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见附表:《课程内容及建议学时分配》(1)第一学期开设基础引导课,主要以田径和身体素质内容为主.
第二和第三学期实施各专项课程,以竞技体育、球类运动和社会体育项目为主,安排适量的专项身体素质内容.
课程选项尽量使学生兴趣得到充分满足与个性的充分发展.
开设6个体育专项,分别为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

(2)为促进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执行,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每学期将1000米(男)800米(女)作为各类课程实施教学的必修内容.
3、网络教学环境(1)将教师情况与项目内容(理论与实践)介绍实施网上简介.
(2)开设知识窗,介绍相关体育健身与养身的知识与各项目锻炼的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外锻炼与课内学习相结合.
(3)链接或推荐相关介绍体育知识、新闻报道、运动保健的专业网站.
(二)教学方法建议1、理论课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用于全院学生各年级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理论与实践课教学.
用在理论课时,如足球、篮球、健美、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部分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解决体育教学追求直观、生动、标准化的教学难题,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体验,从而达到直观、快速、标准、深刻的教学效果,进一步为学生建立运动技能标准化、规范化的概念,培养学生学习与健身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自主健身能力.

【专题讲座式教法】该方法对学生集中关注的新知识,新内容,采用大课堂进行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健身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健身意识,养成健身习惯的良好效果.
【座谈互动式教学法】每名教师每学期确定1-2个时间段在运动场或学生宿舍,甚至是郊外进行师生座谈交流,教师依据学生的提问解答一些有关体育健身的问题,传授一些健身知识,达到良好的互动效应.
【自主作业法】该方法面对所有学生.
教师按课程标准要求每学期1次向学生提出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试题,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定的教材、参考书和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个人的健身锻炼实践采用书面作业的形式解答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能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有效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克服常规考试学生死记硬背、心理紧张的问题,进一步体现人性化教学效果.

2、实践课教学手段与方法【分级式教学与考试方法】该方法面对基础体育课学生.
依据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内容,教师按学生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进行教学.
【个性化教学与考试方法】该方法在学生群体中,针对体差异制定学习计划与目标,实施个性化教学.
主要是采用常规的和特殊的教学方法在课内外进行个性化辅导与教学,考试依据个体的进步幅度,进行个性化考试.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个体学习进步与身心健康.

【视屏图像模拟法】该方法面对各运动队和部分学生.
院运动队和各优秀运动员和教师示范,录像和图片展示,向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分解与整合,让学生反复模拟,达到掌握运动技能的目的.
【个性辅导法】在课堂教学、体育俱乐部、单项体育社团、单项体育协会活动中,教师依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水平层次进行重点辅导,促进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运动健身技能的提高.
【学生互导法】在课堂内外,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健身技能,相互之间开展互相指导,互相启发,互相评价,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十分钟理论教学法】在每节课的开始部分的前十分钟,教师根据班级、项目特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辅导,用来加强学生体育健身理论知识.
课末10分种,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与辅导.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1、考核性质每学期进行分项综合测评,本课程考核性质为考查.
2、期未考核评价及方式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运动参与10%10%10%早操、课外活动10%10%10%基础知识10%10%10%运动技能40%40%40%体质健康10%10%10%身体素质10%10%10%心理健康5%5%5%社会适应5%5%5%3、教学过程评价(1)基础知识的测试主要采用综合作业或提问、口试等形式,每学期进行一次.
(2)技、战术及素质测试实行同一项目统一标准.
(3)学生每项考试一次,无补考或缓考,当学期不及格需在下学期补考.
(4)学生成绩累计60分或合格便为及格,但必须参加所有内容的考核.
(5)学生必须按时上课,方准参加课程考核.
若未经请假,擅自旷课者,按学院相关制度执行.
(6)重修课程取得的成绩,可替换原来的成绩.
(7)考试的组织与管理由体育部负责实施.
(8)未尽事宜以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学籍管理规定决定为准4、课程成绩形成方式对于体育课程的评价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在对大学生技、战术和理论知识进行评价的同时,把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良好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学生的进步幅度、考勤等纳入评价内容,并成为教学效果的组成部分.
根据评分标准计算学期体育成绩.
90分以上为优秀,89分—80分为良好,79分—70分为中,69—60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根据各专项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对技战术、专项素质和基础知识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课堂表现除考勤外,主要以定性评价为主.
【运动参与】指学生爱好运动,能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该项分值将依据学生体育课的出勤率,活动表现以及各级运动训练竞赛成绩评定.
【早操/课外活动】该项分值依据学生的学期出勤次数确定.
【体育基础知识】指学生基本掌握或比较熟练掌握健身运动的基本知识、方法.
【运动技能】基本掌握或比较熟练掌握健身运动技术与战术,测试单项或专项运动技战术.
【体质健康】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内容评定.
每学期末测试.
【身体素质】指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项素质与技能,提高自己运动能力的基础,使身体更强健,第一、三学期,测试身体素质.
男:立定跳远或50米;1000m;女:一分钟仰卧起坐或立定跳远、;800m.
【心理健康】指学生能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能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克服各种困难.
【社会适应】指学生在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中能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和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体育竞赛和相关的组织、裁判等体育社会活动者均可得分.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有专业.
2、针对课程的改革和增设,专业师资的紧缺情况,将对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高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外出进修培训和内部培训.
3、加强专业人才和优秀专业教师的引进.
4、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及学术活动,拓展教师的知识面.
利用教法研究时间广泛交流经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水平.
5、要求有条件的中青年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计算机建立个人教学档案,书写教案,评选优秀教案择优上网.
6、建议使用教材:《高职体育》梁培根,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主要参考书:(1)《新编高职体育与健康教程》,赵永林等,中国书籍出版社;(2)《现代大学体育选项教程》,张桂梅,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3)《教育与职业》,中华职业教育社;《体育与科学》,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4)《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专业期刊:《学校体育》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附:【WKB素质拓展练习项目库】1、项目名称:毕业墙项目简介:所有人通过合作,翻越一面4米高的墙目的意义:计划,分工,沟通与合作.
2、项目名称:蜘蛛网项目简介:每人均需穿越一张大小不一的蜘蛛网目的意义:计划性,明确的分工,信任与合作.
3、项目名称:大脚板项目简介:团队所有成员一起利用两条长板从一起点走到终点目的意义:平衡感、沟通与协调.
4、项目名称:过河抽板项目简介:团队所有成员利用若干油桶和木板从起点走到终点目的意义:团队责任及执行力.
5、项目名称:泰山绳项目简介:团队所有成员在规定的区域内转移到指定的另一区域目的意义:尝试与挑战,信任伙伴,合作与支持6、项目名称:生化危机项目简介:团队所有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安全将"核弹"转移到指定的另一区域目的意义:尝试与挑战,信任伙伴,合作与支持7、项目名称:拆炸弹项目简介: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炸弹安全拆除目的意义:团队协调与分工8、项目名称:孤岛生存项目简介:珍珠岛的队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另外两个岛的队员成功转移到珍珠岛目的意义:角色互换,相互理解9、项目名称:信任倒项目简介:每一队员站在离地1.
8米高的平台背向倒下.
"背摔"对体力上的要求不高,在这个项目中,你所要做的就是站在约1.
8米高的台子上,合起双手,向后直倒下去,下面会有同伴们的手臂将你接住.
从这个角度说,背摔是非常容易的一个项目,但也有人感觉这个项目对自己的胆量以及对同伴的信任是个巨大考验.

目的意义:信任、承诺,克服恐惧,团体对个人的支持.
10、项目名称:生死电网项目简介:所有队员在规定时间内利用一根竹子成功翻越到对面目的意义:计划性,信任与合作.
11、项目名称:同心石项目简介:所有队员站在一个非常小的平台坚持一段时间目的意义:打破思维定式,团队协作.
12、项目名称:怪兽过河项目简介:团队所有队员创造出一个怪兽并造成一个整体,从A点到B点.
目的意义:打破常规思维,领导与配合.
13、项目名称:珠行万里项目简介:队员利用PVC管将球从A点运送到B点目的意义:目标设定,沟通与协作.
14、项目名称:解手链项目简介:所有队员与相交叉手拉手组成一个锁链在规定时间内解开目的意义:沟通的重要性,协作.
15、项目名称:地雷阵项目简介:所有队员在不允许说话的情况从地雷阵A点通过B点目的意义:目标设定,沟通与协作.
16、项目名称:盲人摸号项目简介:所有队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回自己的团队长并按照号码大小排好目的意义:计划的重要性及沟通能力.
17、项目名称:漫步人生路项目简介:团队学员在看不见,不允许说话的情况下走过一段艰辛的路程.
目的意义:计划信任与支持.
18、项目名称:传真机项目简介:团队在不允许说话的情况下通过其它方式将数据从最后的队员一直往上传至前面的队友.
目的意义:默契配合及计划性.
19、项目名称:塞车项目简介:所有队员利用中间空置的方格认最少的步伐及最短的时间把左右两方的成员对调.
目的意义:体验团队的合作精神.
20、项目名称:机器人项目简介:队员在看不见的情况下通过团队的指引克服一些障碍最终完成.
目的意义:领导与沟通,执行力.
21、项目名称:牧羊项目简介:在看不见、不允许用语言来沟通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方式来集合所有人员到同一地点目的意义:体现沟通和领导的重要性22、项目名称:信任靠项目简介:不允许用手撑地的情况下,通过合作及两个人同时站立起来目的意义: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关系23、项目名称:梅花桩项目简介:所有队员保持连体的情况下从A点到达B点目的意义:领导与执行、沟通与配合24、项目名称:胜利大逃亡项目简介:所有人在不允许碰到电网的情况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成功逃生目的意义:体现分工计划、领导的重要性25、项目名称:基地寻宝项目简介: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目标返回集合地点目的意义:领导力、协调力、分工与合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素质课58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它是高等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之一.
它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运用多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认识时代特征,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素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课程.
该课程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又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修养性.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过渡;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一)知识目标1、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
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2、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4、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5、了解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养成、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择业与创业的方法,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1、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高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2、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3、能够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成为校园道德生活的主体,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4、能够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
5、能够在熟悉职业素质、职业理想及选择、职业法规等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材和终身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理论教学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教学目标]1、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认清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明确的成才目标,塑造大学生应有的新形象.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地位、目的和要求,明确学习本课程对自己成才成长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2、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3、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教学内容]1、适应人生新阶段(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学习要求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活动的变化.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自主学习、全面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
(4)培养优良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2、肩负历史新使命(1)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2)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德智体美.
(3)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理想远大、水球真理、德才兼备等.
3、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1)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担待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2)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力量,用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3)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学习"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基础"课的意义.
(2)学习"基础"课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1、大学生活的特点.
2、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3、社会主义荣辱观、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难点: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2、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关系.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学目标]1、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及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
2、正确理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理想与实践的关系.
3、把握实现理想的基本条件.
[教学内容]1、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1)、理想信念的涵义与特征:什么事理想、什么事信念.
(2)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崇高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2)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事项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3、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1)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2)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大学生如何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难点:1、如何认识理想、信念和信仰之间的关系2、大学生如何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学目标]1、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时代价值.
2、理解爱国主义这一民族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把握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1)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3)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内涵,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做忠诚的爱国者(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承担对国家的义务,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3)增强国防观念.
(4)以振兴中华为已任.
[重点难点]重点: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时代价值2、以振兴中华为已任难点:1、关于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弘扬民族精神问题2、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问题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2、理解理解价值观和人生价值的内涵、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
3、把握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科学对待人生环境需要协调的四种关系.
[教学内容]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世界观与人生观: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观和人生观紧密联系.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标准.
(3)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端正人生态度.
(4)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
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2)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生价值标准,人生价值的评价.
(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正确对待人生环境(1)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2)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1、关于"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2、人生价值及其标准与评价.
难点: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和协调四种关系.
1、自我身心的关系.
2、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教学目标]1、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功能与作用、历史发展.
2、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3、把握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信道德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教学内容]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起源、道德的本质.
(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社会作用.
(3)道德的历史发展.
2、继承和弘扬中华族优良道德传统(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推崇"仁爱"原则,讲求谦敬礼让等.
(3)继承和弘扬中华族优良道德传统.
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核心与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重点难点]重点: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2、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基本原则.
难点:1、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诚信及大学生的诚信建设问题.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教学目标]1、了解公共生活及其特点,公共生活需要哪些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需要哪些基本手段.
2、理解社会生活领域中,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规范的具体要求及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3、把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规范的基本内容;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公德的概念、特点、主要内容、实践与养成,以及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教学内容]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1)公共生活及其特点: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等.
(2)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风俗、道德、纪律、法律等.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1)社会公德及其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等.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
(3)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当前的基本现状,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4)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正确、健康、自觉、自律.
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1)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指引、预测、评价、强制、教育.
(2)公共生活中相关法律规范.
[重点难点]重点:1、社会公德、国民公德、公民道德概念的区别.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难点:1、公共生活规范意识的培养中的矛盾问题.
2、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
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教学目标]1、了解职业活动的特点以及与职业活动相关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
2、理解我国的就业形势,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做好艰苦创业、实践成才的准备.
3、把握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家庭美德观,履行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1、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1)职业与道德规范.
(2)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3)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了解基本法律,坚持法律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定权利和义务,依法处理纠纷等.
(4)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法律素质的培养: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2、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1)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服务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3)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在艰苦中锻炼时成才的必要条件,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
3、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1)爱情与人生:爱情的本质,恋爱中的道德,大学生的恋爱.
(2)婚姻与家庭:两个既密切相关又具有明显区别的概念.
(3)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4)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重点难点]重点:1、关于职业的内涵和本质.
2、职业生涯设计.
3、关于爱情的本质.
难点:1、关于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2、性爱、理想和责任的统一体.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体系及运行机制.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义务的内容.
2、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3、把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性质、关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识.
[教学内容]1、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法律的内涵及本质.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的制定、遵守、执行、适用.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配置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1)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权力与义务的性质,关系等.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
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1)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2)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国防安全法律制度,经济安全法律制度,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等.
(3)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提供便利条件或其他协助的义务.
4、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1)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含义、特征、途径等.
(2)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重点难点]重点:1、领会法治精神,培养现代法治观念,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关键.
2、法治观念的正确引导,尤其应重视培养他们对法律的信仰.
难点:1、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依法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观念,依法规范生产和生活即依法办事的观念,依法监督国家权力行使的观念,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依法履行法定义务的观念等.

2、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宪法、实体法、程序法的基本知识以及我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2、理解公民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学会面对和正确处理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能自觉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能通过分析相关法律案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1)宪法的特征与原则: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权力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2)我国的国家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等.
3、我国实体法律制度(1)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行政法的概念和原则,国家行政机关与公务员,行政行为.
(2)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3)我国的经济法律制度:经济法的概念与原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等.
(4)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刑法的概念和原则,犯罪概述,刑罚制度,犯罪种类.
4、我国程序法律制度(1)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律制度:概念、受案范围和参加人,行政诉讼程序.
(2)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民事诉讼的概念、管辖与当事人,民事诉讼程序.
(3)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刑事诉讼法概述,刑事诉讼程序.
(4)我国的仲裁法律制度:仲裁概述,仲裁程序,调节制度等.
[重点难点]重点:1、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如何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如何理解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如何理解国家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2、如何对待有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如何理解民法、刑法的基本原则3、如何树立正确的代理意识如何理解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的关系难点:1、如何处理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发生权益争议2、如何理解行政诉讼参加人、民事诉讼当事人和刑事诉讼参与人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结束语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如何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2、能力目标: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开拓进取,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重点难点]重点:"四有"新人难点:如何才能成为"四有"新人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58时,分一年级两学期完成.
学时分配表学期教学内容讲课练习合计第一学期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314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426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314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314复习22第二学期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415第五章、遵守社会公道维护公共秩序415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426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培育法治精神516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实践法律规范426结束语22复习44机动与考核44合计461258五、教学建议1、课程组织安排说明(1)教学环节:本课程分课堂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其中课内教学54学时,包括理论教学、课内实践、课堂练习、复习、测验.
课外实践环节10学时,包括校内实践、校外实践.
校内实践教学包括:英模(劳模、成功人士、优秀学生事迹)报告、学生专题研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知识竞赛、观看相关教学记录片、职业规划生涯、举办模拟法庭及社科部、校团委、学工处等共同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及第二课堂活动等等.

校外实践:学生利用节假日或假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如实践教学基地参观、社会调研、到社会福利院、孤儿院等开展社区公益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兼职、参观法庭审理案件等.
教师根据各班学生具体情况灵活组织实施.

(2)教学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采取传统讲授和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取与职业教育特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取教学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教学环境:学院配有相关图书资料、设备、场地、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相应的影视音像资料,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学院建有心理咨询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
2、教学方法建议(1)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线,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为出发点,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情感交流,使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
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做到"三贴近":贴近专业,为专业建设服务;贴近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贴近社会,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
以职业特色为中心,实现从一般大学要求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转化.

(2)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案例式教学、实践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研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1、考核性质:考查2、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期末考核评价主要采用开卷考试进行,除了通过客观题考察学生对重要知识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外,重点通过主观题区分不同学生道德评判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
3、教学过程评价一是评价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重点评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二是评价教学过程中能否实现能力目标,能否协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现实问题;三是评价课堂任务的实施过程是否顺利有效.

4、课程成绩形成方式采用期末试卷(开卷)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成绩包括50%的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课外实践+平时作业+小测验)+50%期末考试成绩.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有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修订版)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第6版主要参考书:(1)《教学案例》徐薇、曹必文主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教师参考书》刘书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人本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袁本新、王丽荣等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情感德育论》朱小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美)霍尔·戴维斯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版.
(7)《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杜文东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8)《民法案例分析》张万忠孙宝金等编著2002年10月第1版(9)《行政法案例分析》胡锦光主编2000年04月第1版专业期刊:(1)《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2)《大学生》、《青年文摘》等杂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素质课60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课程体现,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

该课程的前继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生通过前继课程学习,系统的接受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教育,了解了就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初步奠定了大学生做人的基础,树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在此基础上开设该门课程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正确认清世情、国情、党情,通过相关基本原理的介绍、课程实践开展,引导学生立足现实,运用理性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未来专业岗位工作提供宏观的方法论和比较微观的措施、手段,并在实践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掘个人潜能.
同时,该门课程也有机的连接了后续课程《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广大学生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二、课程教学目标总体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理论成果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坚定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锻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深刻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极端重要性.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理解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通过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我们在以往探索中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二)能力目标能通过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分析、解释社会热点问题或思想认识问题,增强问题敏感性,提高政治鉴别力.
能结合理论学习主动查阅网络报刊杂志,并从中搜集、整理对自己学习有用的理论观点或时政资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能通过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探索调查方法,领悟调查策略技巧.
能根据内容要求分工协作制作、演示、解读课件,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宣传理论,服务群众,感受沸腾的社会生活,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与实践,拓展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提高其思想境界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通过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提高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通过对理论形成和实践探索的分析,使学生体味事非经过不知难的道理,体会创新、创业的风险与艰辛,理解改革开放决策的英明.
通过对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介绍,使学生理解领袖的个人品格、修养学识、思想意志等在理论创新中的作用,自觉以伟人为榜样,磨练意志,砥砺品格.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基层,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培养其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团结互助、扶危济困意识.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逐渐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开拓、勤于自省,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好习惯,以科学精神、求实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理论教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教学目标]1、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内涵和历史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主线、重点和重大意义.
2、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以及学习这些理论的重大意义,增强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3、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主题、主线和重点及其科学体系及特征.
[教学内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①毛泽东思想的内涵.
②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基础).
③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④正确评价毛泽东思想.
⑤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邓小平理论①邓小平理论科学内涵.
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基础).
③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条思想路线、一个基本路线、一个主题、三个领域、"九论"、涉及社会生活十个方面).
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依据.
世情:一个主题、三大趋势、一个低潮;国情: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情:数量、素质、任务.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精神实质.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4)科学发展观①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②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③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3、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关系.
4、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难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教学目标]1、了解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核心,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2、理解和掌握实事求是的内涵、要求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1)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的内容和意义实事求是的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其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二,理论联系实际;其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重点难点]实事求是内涵、坚持实事求是的要求及其重要意义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理解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大意义.

2、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3、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理解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一次重大突破.
[教学内容]1、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和革命的特征(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①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②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③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④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2)近代中国革命的特征:①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②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动力、对象、性质和任务);(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1)革命道路及探索过程、形成依据、毛泽东对这一理论的重大贡献;(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①统一战线的内涵、内容、方针和原则;②武装斗争的特点和策略;③党的建设的内容;④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的相互关系.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难点: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点和前途.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2、掌握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艰巨性.
[教学内容]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主要矛盾(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条件);(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和实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伟大意义(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重点和难点: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原因及其意义;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首要的根本问题;2、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完整把握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内容]1、本质问题的重大意义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及对其理解(1)科学概括;(2)认识过程;(3)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4)控制两极分化的措施.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内容;(2)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内容理解;(3)邓小平、江泽民关于"根本任务"的主要理论.
[重点难点]重点:1、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特点及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内容的相互关系;2、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难点: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方面内容的联系.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2、理解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3、把握"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步骤、特点、结果与前景展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难点]重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2、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基本纲领的关系;3、"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难点: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教学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是邓小平提出的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理解而判断改革开放的得失成败,不能纠缠于抽象的姓"资"还是姓"社",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教学内容]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改革的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有关改革的若干问题①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②改革的原则:一是公有制占主体,一是共同富裕;③改革的对象: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④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⑤改革的意义.
(5)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
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3)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4)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1、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难点: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理解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多种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2、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基本规律;3、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认识在中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4、充分认识推动经济既快又好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形成的必要性;(3)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作用;②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③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3)"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特征;(4)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我国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①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我国分配制度要实现的目标及其途径①先富示范、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②坚持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③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推动经济既快又好发展(1)推动经济既快又好发展的内涵和意义;(2)推动经济既快又好发展的策略①新型工业化的道路;②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③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④筹区域发展;⑤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⑥极扩大就业.
[重点难点]重点:1、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2、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基本规律;3、"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我国控制两极分化的必要性和措施;4、认识推动经济既快又好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难点:1、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之间的关系;2、"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学目标]1、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和内容;2、理解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3、认识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认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内容]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1)民主、民主政治的内涵;(2)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意义.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1)人民民主专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民主制度.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2)实施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基本方略.
4、推进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1)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2)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重点难点]重点: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关系.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2、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树立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学内容]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含义和特征;(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3)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辨证关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3)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4)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四有"公民;(6)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①展教育和科学;②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重点难点]重点: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思想;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难点:1、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辨证关系.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目标]1、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意义;2、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策略选择.
[教学内容]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命题的提出;(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策略选择.
[重点难点]重点: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难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和策略选择.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理解祖国完全统一的科学构想和新世纪对台湾的方针政策.
[教学内容]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2、"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1)港、澳、台问题的由来;(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3)"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含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
3、"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伟大实践(1)"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2)"和平统一"与"不承诺放弃武力"的关系和尺度;(3)"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4)"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重点难点]重点: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涵及基本方针;2、"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难点:1、在台湾问题上"高度自治"与"完全自治"的本质区别;2、"和平统一"与"不承诺放弃武力"的关系和尺度.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教学目标]1、了解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2、理解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2、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重点难点]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2、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理解统一战线是一个重要法宝;3、正确认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四尊重";(4)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3)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重点难点]为什么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教学目标]1、坚信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2、理解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密切联系群众;(2)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1)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工程;(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重点难点]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实践教学实践课程安排(共4课时):1、组织学生观看音像片《走进毛泽东》—2课时2、中国农村改革及发展出路研讨—2课时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两学期完成,其中包括实践4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学期教学内容讲课实践合计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6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224社会主义改造理论2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4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22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426复习22第二学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6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2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44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2复习44合计56460五、教学建议(一)课程组织安排1、课堂实践教学.
是一种辅助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正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亲身去试、去做或实践,因而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经过感知认识的特殊性实践,来增长才干,比如,通过课堂的发言讨论、争论辩论、专题报告、案例讲授、图片展示或音像影视片等,增加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这种形式并非是每讲一个原理、问题或知识点都要学生亲身置于现实社会生活中去获得亲身的实践体验,而是通过听、看去领悟或感受现实.

2、课外活动形式.
学生通过参加班集体如主题班会、打扫卫生劳动、郊游春游、知识竞赛、演讲等;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有益的活动,如专题讲座、文化艺术节、各种文体活动、扶贫救困、献爱心等活动来陶冶情操.

3、社会实践教学.
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接触现实社会工作或生活,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吃一口就行了,要了解社会现实最好是让学生直接通过看、听、行去体验和感受社会现实.
主要的形式是:参观学习、访问座谈、社会调查、生产劳动、义务献血、勤工俭学、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二)教学方法建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这"进头脑"的要求最难实现,除了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
为了有效的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建议本校教师在本学科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一门现实感、时代感很强的理论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通过联系我国近现代史实、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我院学生的思想实际,调整和充实教材内容,进行生动有效的教学.
努力使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真谛,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2、专题讲授与教材讲解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3、理论学习与社会调查、撰写论文相结合.
通过社会调查与撰写论文,深化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坚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领悟、自我实践,积极探索情境化教学模式(案例式和视频教学).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1、考核性质:考查2、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突出可操作性、区分度,培养竞争意识,渗透情意教育.
(1)行为习惯:20%(2)课程讨论、回答、抢答、演讲:40%(3)课程作业、小组团体专业:20%(4)实践环节:实践表现及实践报告20%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有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参考资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周恩来选集》、《陈云文选》、《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中华腾飞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王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秦宣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2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中宣部组织编写,学习出版社1995年5月版.
《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学》吴树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江泽民文选〉学习导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写,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文献类:中宣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中宣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专业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吉林师范大学,《江苏高教》江苏教育报刊社《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理工大学推荐专业网站:http://myy.
cass.
cn/马克思主义研究网http://www.
zgdjyj.
com/党建研究http://www.
ccps.
gov.
cn/中共中央党校http://www.
zgdjyj.
com/人民网http://www.
qstheory.
cn/求是《大学英语》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素质课116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为学生英语能力提高提供途径.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语音能识别并读出26个英语字母,认识48个国际音标,了解一般的发音规则,知道句子重音和常见声调及其作用.
2.
词汇A级:认知3400个英语单词(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600个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2000个左右的单词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
学生还应结合专业英语学习,认知400个专业英语词汇.

B级:认知2500个英语单词(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1000个词)以及由这些词构成的常用词组,对其中1500左右的单词能正确拼写,英汉互译.
3.
语法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规则,在听、说、读、写、译中能正确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参见附录1--语法结构表4.
听力A级:能听懂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中使用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每分钟120词左右)的英语对话和不太复杂的陈述,理解基本正确.
B级:能听懂涉及日常交际的结构简单、发音清楚、语速较慢(每分钟110词左右)的英语简短对话和陈述,理解基本正确.
5.
口语A级: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课堂交际,并能在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
B级:掌握一般的课堂用语,并能在日常涉外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
6.
阅读A级:能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资料,理解正确.
在阅读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英文资料时,阅读速度不低于每分钟70词.
能读懂通用的简短实用文字材料,如信函、技术说明书、合同等,理解正确.

B级:能阅读中等难度的一般题材的简短英文资料,理解正确.
在阅读生词不超过总词数3%的英文资料时,阅读速度不低于每分钟50词.
能读懂通用的简短实用文字材料,如信函、产品说明等,理解基本正确.

7.
写作A级:掌握一般问题的写作方法,能就一般性题材,在30分钟内写出80-100词的命题作文;能填写和模拟套写简短的英语应用文,如填写表格与单证,套写简历.
、通知、信函等,词句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格式恰当,表达清楚.

B级:能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写出简单的短文;能用英语填写表格,套写便函、简历等,词句基本正确,无重大语法错误,格式基本恰当,表达清楚.
(二)能力目标1.
听的能力(1)理解所听材料的主旨或要点;(2)理解具体信息;(3)理解所听材料的背景、说话人之间的关系等;(4)推断所听材料的含义.
2.
说的能力(1)模拟或套用常用口头交际句型,就日常生活和有关业务提出问题和简短回答;(2)交流有困难时能采取简单的应变措施.
3.
阅读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旨或要点;(2)理解文章中的具体信息;(3)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意思;(4)根据上下文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5)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作者的见解和态度等;(6)就文章内容作出结论;(7)快速查找有关信息.
4.
翻译能力(1)正确翻译一般语句,基本符合汉语习惯;(2)正确掌握被动句式的译法;(3)正确掌握倍数的译法;(4)正确掌握定语从句的译法;(5)正确掌握长句的译法.
5.
写作能力(1)正确使用所学的词、词组和句型;(2)语法及标点使用正确,句子结构完整;(3)句子意思清楚,符合逻辑顺序;(4)注意表达的连贯性,正确使用连接手段:如first、second等;(5)正确套用或使用常见的应用文格式.
参见附录2—能力模块表(三)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了解英语在今后生活工作中的用途.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第一章College[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大学的特点,探讨新生入学常见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能认知与大学生活相关的常用词汇,能掌握有关的英语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学会文章GoingtoCollege的语言点和语法SimpleTences的特殊用法,学习阅读方法和技巧.
学习名片的识别与制作.
[重点难点]重点:词汇与阅读,听力.
难点:自主学习.
[学时分配]7学时+1实践教学第二章Sports[教学目标]了解极限运动的概念和与其他运动的区别,学会与体育相关的常用词汇,熟悉与体育活动有关的英文表达,强化阅读能力和技巧.
[教学内容]文章ExtremeSports的语言点和语法PerfectTences的特殊用法,学会体育运动的信息收集途径与技巧.
[重点难点]重点:词汇与阅读,听力.
难点:现在完成时的特殊用法.
[学时分配]6学时第三章Food[教学目标]了解西方一些常见食品的历史,找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学会菜单翻译的基本方法.
学会与食品有关的词汇,掌握英语语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文章HistoryOfPizza的语言点和语法PassiveVoices的特殊用法.
[重点难点]重点:被动语态的特殊用法.
难点:主谓一致.
[学时分配]8学时第四章Happiness[教学目标]探讨快乐的含义,学会快乐地生活.
学习与幸福快乐相关的词汇及惯用表达,理解语法的一些实际应用.
了解社会调查的方法,学会问卷调查.
[教学内容]文章Happiness的语言点和语法AdverbialClauses的特殊用法.
[重点难点]重点:状语从句的特使用法.
难点:主谓一致.
[学时分配]7学时+1学时实践课第五章Lifestyle[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的生活方式,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会与校园生活相关的词汇及表达方式.
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教学内容]文章DebtsonCampus的语言点和语法ModalAuxiliaries的特殊用法[重点难点]重点:写作--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描述.
难点:情态动词的特殊用法.
[学时分配]7学时+1学时实践课第六章Money[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纠正一些对金钱的错误认知.
学会虚拟语气的用法,掌握通过空间来进行描述.
[教学内容]文章MoneyMyths的语言点和语法SubjunctiveMood的特殊用法.
[重点难点]重点:词汇与阅读理解.
难点:写作--从空间来进行描述.
[学时分配]7学时+1学时实践课第七章Advertising[教学目标]通过经典广告了解英语广告的特点,学习广告语常用的表达方式,熟悉英语广告特殊的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文章Advertising的语言点和语法SubjunctiveMood的特殊用法二,学写感谢信.
[重点难点]重点:虚拟语气.
难点:写作—例证法,如何学以致用.
[学时分配]10学时第八章ManandWoman[教学目标]了解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理解文章具体内容,语法的一些应用,掌握或应用重点词汇及知识点.
[教学内容]文章GenderEquality的语言点和语法Infinitives的特殊用法.
[重点难点]重点:词汇与阅读,听力.
难点:动词不定时.
[学时分配]10学时+2学时实践课第九章Health[教学目标]了解健康对于人的寿命的关系,理解文章具体内容,语法的一些应用,掌握重点词汇及知识点.
[教学内容]文章WillWeEverBeImmortal的语言点和语法Gerunds的特殊用法.
[重点难点]重点:词汇与阅读,听力.
难点:动名词.
[学时分配]8学时第十章Music[教学目标]了解:美国音乐的种类和发展历史.
理解:文章具体内容,语法的一些应用.
掌握(或应用):重点词汇及知识点.
[教学内容]文章HistoryofAmericanMusic的语言点和课文中的语法要点.
[重点难点]重点:词汇与阅读,听力.
难点:写作的程序.
[学时分配]8学时第十一章CareerWomen[教学目标]了解:职场中的女性的尴尬局面.
理解:文章具体内容,语法的一些应用.
掌握(或应用):重点词汇及知识点.
[教学内容]文章CareerWomen的语言点和课文中的语法要点[重点难点]重点:词汇与阅读,听力.
难点:如何学以致用.
[学时分配]8学时+2学时实践课第十二章Love[教学目标]了解:真正的爱情如何追求.
理解:文章具体内容,语法的一些应用.
掌握(或应用):重点词汇及知识点.
[教学内容]文章AQuestForTrueLove的语言点和课文中的语法要点,应用写作—业务联系函.
[重点难点]重点:词汇与阅读,听力.
难点:如何学以致用.
[学时分配]10学时+实践课第十三章LifeandDeath[教学目标]了解:安乐死的相关法规和事件.
理解:文章具体内容,语法的一些应用.
掌握(或应用):重点词汇及知识点.
[教学内容]文章ArgumentAgainstEuthanasia的语言点和课文中的语法要点,学写投诉信.
[重点难点]重点:词汇与阅读,听力.
难点:阅读理解.
[学时分配]8学时(二)实践教学课堂练习:模拟口语练习、情景会话等.
广泛阅读有关职场英语的阅读材料.
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116学时,分一年级两学期完成,实践10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学期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合计第一学期第一章Colleg718第二章Sports66第三章Food88第四章Happiness718第五章Lifestyle718第六章Money718复习22第二学期第七章Advertising1010第八章ManandWoman10212第九章Health88第十章Music88第十一章CareerWomen8210第十二章Love8210第十三章LifeandDeath88复习22总计10610116五、教学建议1、课程组织安排说明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
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重视语言学习的规律,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项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
目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
考虑到目前学生入学英语水平的差异,教学和测试分A、B两级.
对入学时未达到标准入学水平的学生应进行必要的补充训练,逐步使学生都能达到A级要求,以保证《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
在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后,应结合专业学习,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既可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又可使他们所学的英语得到实际的应用.
正确处理测试和教学的关系.
语言测试应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防止应试教育.
与此同时,科学的测试又能为教学改革和语言学习提供积极的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学校的英语教学条件.
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教学方法建议课堂讲授六、考核与评价方法1、考核性质:考试.
2、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期末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考核内容为本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
试卷从试题库中随即抽取.
3、教学过程评价考查的形式包括:考勤、上课表现、讨论、课堂作业、课后作业、社会调查、课外其它活动等.
4、课程考核成绩形成方式考核总成绩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建议考核总成绩=期末*70%+平时*30%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有专业.
2、课程主讲教师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或助教三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同时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较高的业务水平与教科研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3、教学团队要求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敬业精神,具有课程改革与建设、教材开发的能力,团队整体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工作成效显著,并具有课程带头人.

4、建议使用教材:《希望英语》徐小贞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8月,第二版.
《希望英语学习卡》徐小贞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8月,第二版参考资料:推荐专业网站:可可听力网http://www.
kekenet.
com.
多媒体资源:大学英语精品课程http://jpkc.
yzcit.
cn/15.
《高等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素质课146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高等数学》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学习本课程主要是了解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脉络,掌握数学应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职业领域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理论与知识、基本方法与计算,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应用数学的"专项能力",具备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所应有的信息收集、数据处理、软件应用和归纳总结等职业岗位的"通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知识目标1、了解函数的有关概念及其图象性质;2、理解极限及有关概念,掌握极限的计算方法;3、理解导数及微分的基本理论;4、熟练掌握导数、微分的计算方法;5、理解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基本理论;6、熟练掌握不定积分与定积分的各种运算;7、了解有关微分学、积分学知识在各门各类学科中应用;8、了解常微分方程的定义;9、掌握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一阶微分方程解法、二阶常系数微分方程的解法;10、理解并掌握无穷级数的有关理论及其应用、概率统计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1、基本运算能力:根据运算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处理数据.
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2、数学工具使用能力:使用计算器、计算机有关软件和其它数学用表等进行查找和运算.
3、数形结合能力:能绘制基本初等函数及较复函数的图形、会利用函数的图像讨论或归纳总结函数的性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4、逻辑思维能力微积分学等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在学习中能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及进行相关的逻辑推导.
5、抽象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在积分学的学习中,进一步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
6、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会把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予以解决,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思想教育目标从数学科学的发展脉络及研究方法中,了解其哲学思想、逻辑思维与方法论,使学生受到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熏陶,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性处理实际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1、函数[教学目标]了解:函数概念的起源.
理解:变量、常量和增量的定义、函数的定义、符号、定义域、值域、反函数、函数的一般特性、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分段函数、初等函数等概念.
掌握:函数定义域的求法、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以及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图象与性质.
[教学内容]变量、常量和增量的定义、函数的定义、符号、定义域、值域、反函数、函数的一般特性、基本初等函数、复合函数、分段函数、初等函数等概念,函数定义域的求法、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以及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图象与性质及函数的应用案例.

[重点难点]重点:函数定义域的求法、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以及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图象与性质.
难点:函数定义域的求法、复合函数的复合过程.
2、极限与连续[教学目标]了解:极限概念的产生,理解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描述性定义、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函数极限与无穷小的关系、反函数和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定理.
理解:函数在点和区间上的连续的定义、理解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性质.
掌握:函数极限存在的判定原理和方法,无穷小的比较、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利用无穷小的性质求极限以及两个重要极限的特征与应用、函数连续性的判定、间断点及其类型的判别.
[教学内容]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描述性定义、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函数极限与无穷小的关系,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利用无穷小的性质求极限以及两个重要极限的特征与应用,函数在点和区间上的连续的定义、函数连续性的判定、间断点及其类型的判别、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性质.

[重点难点]重点:函数极限存在的判定原理和方法、无穷小的比较、数列极限与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利用无穷小的性质求极限以及两个重要极限的特征与应用、函数在点的连续性的判定、间断点及其类型的判别.
难点:利用无穷小的性质求极限以及两个重要极限的特征与应用.
3、导数与微分[教学目标]了解:导数的起源,微分的起源.
理解: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几何意义、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微分的定义、微分的几何意义、微分形式的不变性.
掌握:利用导数的定义求导的步骤和方法、可导的判定、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及其求导、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求导、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及初等函数求导、高阶导数、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教学内容]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几何意义、可导与连续的关系;利用导数的定义求导的步骤和方法、可导的判定;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及其求导、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求导、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及初等函数求导、高阶导数;微分的定义、微分的几何意义、微分形式的不变性,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导数与微分的应用(利用导数求极限,函数图形的描绘,最大值、最小值的计算,曲线曲率的计算,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等).

[重点难点]重点:导数的定义、微分的定义、利用导数的定义求导的步骤和方法、可导的判定、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及其求导、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求导、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及初等函数求导、高阶导数、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导数与微分的应用(利用导数求极限,函数图形的描绘,最大值、最小值的计算).

难点: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隐函数及其求导,微分形式的不变性,导数与微分的应用.
4、导数的应用[教学目标]了解: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知道这些定理之间的关系,会利用这些定理证明一些简单的证明题(如证明不等式).
理解:函数单调性、极值、凹凸性的判断;极值与最值的关系与区别.
熟练掌握:罗必达法则与各种未定式的定值方法(注意罗必达法则适用的条件);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方法;求函数极值与最值的方法;曲线凹凸性判别法;曲线拐点与渐近线的求法.
掌握:函数作图的方法与步骤,会作某些简单函数的图形;会求解某些简单的经济应用问题.
[教学内容]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柯西定理、罗必达法则与各种未定式的定值法、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法、函数极值的定义、函数取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函数最值的概念、求函数最值的概念、求函数最值的基本步骤;曲线凹凸性与拐点的意义、判别法与求法;曲线的渐近线(斜渐近线不作要求)的定义与求法;函数作图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经济应用举例:最大利润、最小成本等.

[重点难点]重点:罗必达法则求未定式极限、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凹凸性与拐点.
难点:利用导数作函数的图象、经济方面的应用题.
5、不定积分[教学目标]了解:不定积分的起源,简易积分表及其使用.
理解:原函数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定义、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掌握:积分基本公式、基本运算法则、直接积分法、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教学内容]原函数的概念、不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基本积分表;积分基本公式、基本运算法则、直接积分法、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重点难点]重点:原函数的概念、不定积分的定义;积分基本公式、基本运算法则、直接积分法、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难点:不定积分的基本运算法则、直接积分法、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6、定积分及其应用[教学目标]了解:定积分的起源.
理解:定积分的定义、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和定积分的性质.
掌握: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教学内容]曲边梯形的面积、定积分的定义及性质、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定积分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难点:定积分的定义、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定积分的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立体的体积等).
7、多元微积分[教学目标]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了解平面区域,区域的边界,点的邻域,开区域与闭区域等概念、二元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
理解: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的概念、二阶偏导数的定义及求法、二元函数的极值与最值、二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掌握:二元函数偏导数与全微分的定义及求法、多元复合函数偏导数的求法、隐函数的微分法、简单的二重积分的计算.
[教学内容]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曲面与曲面方程;平面上的区域,点的邻域,开区域与闭区域等概念;多元函数的定义;二元函数的定义域与几何意义、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偏导数与全微分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多元复合函数微分法与隐函数微分法;高阶偏导数的定义与求法;二元函数极值的定义,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曲顶柱体的体积,二重积分的定义与基本性质,二重积分的计算:在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系下计算二重积分.

[重点难点]重点:二元函数偏导数的求法、二重积分的计算.
难点:复合函数的微分法、二重积分的计算.
8、常微分方程[教学目标]了解: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及其解法、伯努利方程及其解法,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
理解:微分方程与常微分方程的定义、阶、解及特解、通解等概念;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定义;掌握:微分方程与常微分方程的定义、阶、解及特解、通解等概念;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的形式与解法、一阶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一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形式、通解的形式与结构、特解和通解的求法;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形式、特征方程及其特征根和求法、通解的形式,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形式、特解的形式及其求法.

[教学内容]微分方程与常微分方程的定义、阶、解及特解、通解等概念;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的形式与解法,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及其解法,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定义,一阶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一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形式、通解的形式与结构、特解和通解的求法;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形式、特征方程及其特征根和求法、通解的形式,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形式、特解的形式及其求法;常微分方程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微分方程与常微分方程的定义、阶、解及特解、通解等概念;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定义;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的形式与解法、一阶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一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形式、通解的形式与结构、特解和通解的求法;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形式、特征方程及其特征根和求法、通解的形式,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形式、特解的形式及其求法.

难点: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的形式与解法、一阶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通解的求法;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通解的求法,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特解的形式及其求法.
9、无穷级数[教学目标]了解:傅立叶级数的概念和傅立叶级数的展开.
理解:并掌握函数项级数的一般概念.
掌握:数项级数的概念、基本性质、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正项级数、p级数、交错级数及其审敛法;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幂级数及其收敛性、幂级数的运算、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教学内容]数项级数的概念、基本性质、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正项级数、p级数、交错级数及其审敛法;函数项级数的一般概念,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幂级数及其收敛性、幂级数的运算、函数展开成幂级数;傅立叶级数的概念和傅立叶级数的展开,级数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数项级数的概念、基本性质、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正项级数、p级数、交错级数及其审敛法;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幂级数及其收敛性、幂级数的运算、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难点:正项级数、p级数、交错级数及其审敛法;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幂级数及其收敛性、幂级数的运算、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10、概率与数理统计初步[教学目标]了解:0-1分布、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几个重要的随机变量分布理解: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随机变量的概念;总体、样本、统计量等概念.
掌握:随机事件的表示、随机事件之间的关系、概率的性质;古典概率、条件概率、概率的加法公式、乘法公式、独立事件的计算和应用;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密度函数、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等概念和应用;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方差等常用数字特征.

[教学内容]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随机事件的表示、随机事件之间的关系、概率的性质,古典概率、条件概率、概率的加法公式、乘法公式、独立事件的计算和应用;概率的应用;随机变量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密度函数、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等概念和应用,0-1分布、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几个重要的随机变量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方差等常用数字特征;总体、样本、统计量等概念.
[重点难点]重点: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随机事件的表示、随机事件之间的关系、概率的性质,古典概率、条件概率、概率的加法公式、乘法公式、独立事件的计算和应用;随机变量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密度函数、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等概念和应用,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方差等常用数字特征.

难点: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密度函数、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概念和应用;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方差等常用数字特征.
说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为了后续专业学习的需要,在第三学期专门开设《线性代数》,所以高等数学部分就不详细讲授线性代数内容.
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146学时,分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两学期完成,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讲课(含习题课)说明1、函数6建议第一学期完成2、极限与连续183、导数与微分204、导数的应用165、不定积分166、定积分及其应用147、多元微积分16建议第二学期完成8、常微分方程109、无穷级数1010、概率与数理统计初步20合计146五、教学建议任课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除了要传授学生各章节的基本知识外,还要强调数学知识与理论在各专业领域及其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可针对所任教的具体专业班级,有意识地加强专业案例、生活案例等材料的收集和补充,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现有内容,使之成为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一门新型课程.

同时,在教学组织中,要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可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课余、网络开展社会调研、分组讨论、统计分析、撰写报告等活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综合能力.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学生成绩的核定,采用平时考核40%与期末考试60%相结合的原则.
平时考核以每节知识掌握为主,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运算、简单应用问题的处理等;另外平时考核还包含学生的出勤、笔记、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
期末考核本学期所学内容,采用闭卷笔试方式,题目形式包括选择、填空、计算、实际应用等.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高等数学》上下册,范周田主编,语文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高等数学》崔信主编,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应试出版社出版.
《数学应用技术》邓光、刘长太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素质课60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推广,计算机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各个专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各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规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为今后用好计算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软件(包括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的应用;网络部分着重介绍Internet技术及服务;常用工具主要介绍压缩软件、文件上传下载等应用.
该课程标准要求每一部分都提供上机实习题,使学生能够掌握微机的配置与安装调试、窗口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常用软件的应用、网络的应用,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强化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及常用软件的使用.
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和处理的技术;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电子表格处理数据以及使用计算机制作演示文稿的技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Internet的应用技术.
能够将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其它专业及课程的学习服务,能够获得学习新的软件、使用新的软件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微型计算机的主流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文字处理的基础知识,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电子表格对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学会演示文稿制作幻灯片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掌握Internet的使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具有熟练使用主流微机操作系统和初步使用常见应用软件的能力;具有熟练的汉字输入能力;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掌握在Windows系统中多媒体的使用方法;具有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档编辑、格式化、图文混排和打印文档的能力;具有使用电子表格管理数据的能力;具有使用演示文稿制作和设计幻灯片的能力;具有使用Internet收发电子邮件,使用浏览器检索并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树立科学态度及知识产权意识,自觉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业人才服务.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理论教学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要求:了解计算机发展简史以及计算机的特点、性能指标及应用领域,理解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方法;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知识和软件知识,微机系统硬件的基本配置;掌握安全使用计算机的常识.

重点: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知识与软件知识.
难点:掌握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如主频、字长、内存容量、存取周期及运算速度等)以及数制转换、编码.
教学内容:1.
1计算机概述1.
2计算机系统组成1.
3微型计算机的组成1.
4数制与编码1.
5计算机安全使用常识第二章Windows7操作系统及应用基本要求:认识了解作为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界面——操作系统,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Windows7操作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常用操作,掌握操作系统自带的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以及中文输入法的使用.
重点:掌握文件的命名及分类方法、树型目录结构与路径的识别,Windows7操作系统的常用操作及主要窗口的使用方法,常用工具软件和中文输入法的使用.
难点:熟练掌握资源管理器中文件、窗口菜单的使用;选定文件,目录等方法及进行文件或目录的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2.
1操作系统概述2.
2Windows7基本操作2.
3文件管理与磁盘维护2.
4Windows7系统环境设置2.
5Windows7实用应用软件2.
6使用中文输入法第三章Word2010文字处理基本要求:了解计算机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理解掌握图形窗口操作系统Windows7中的多功能文字处理应用程序Word2010中文版的使用技能.
重点:正确理解文档制作的一般步骤,利用Word2010提供的菜单及相关工具,掌握文档的建立、打开、选定、插入、修改、移动等编排方法,掌握文档中字符、段落及版面的编辑,文档的保存和文档的打印等基本操作.
难点: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形,进行图文混排的基本操作以及进行各种智能排版的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3.
1概述3.
2认识Word2010界面3.
3文档的基本操作3.
4文本的编辑操作3.
5文档的基本编排3.
6图文混排技术3.
7创建与编辑表格3.
8文档的高级排版3.
9设置页面与打印第四章Excel2010表格处理基本要求:了解Windows7环境下运行的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0的基本使用方法,理解掌握利用Excel2010中提供的菜单和工具完成对表格中的数据录入、编辑、检索和打印等多项工作及利用其提供的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的计算、统计,生成图表、完成工作表数据的分析和管理.
重点:正确理解工作表操作的一般步骤,利用Excel2010提供的菜单和相关工具,掌握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输入、编辑、统计、检索和打印等基本操作.
难点:掌握利用公式和函数,生成图表,进行多种统计计算及通过数据清单实现数据库管理功能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4.
1Excel2010概述4.
2工作簿与工作表的操作4.
3数据的输入4.
4工作表的编辑4.
5公式与函数4.
6数据处理4.
7图表第五章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基本要求:理解掌握图形窗口操作系统Windows7环境下运行的演示文稿应用软件PowerPoint2010的基本功能及使用方法.
重点:掌握PowerPoint2010的基本使用和演示文稿的生成.
难点:掌握演示文稿内容的组织和整理.
教学内容:5.
1PowerPoint2010概述5.
2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5.
3向幻灯片中插入对象5.
4设置幻灯片切换及动画效果5.
5放映演示文稿5.
6输出演示文稿第六章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基本要求: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
计算机网络化是当前计算机技术主要发展趋势之一,又是当前的热门计算机技术,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跟上时代步伐,了解计算机领域中的最热门知识.
重点: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特点、功能、分类及拓扑结构,掌握局域网的基础知识,掌握电子邮件的收发方法和搜索引擎的使用.
难点:掌握Internet的有关基本知识和相关的基本术语.
教学内容:6.
1计算机网络概述6.
2Internet基本概念6.
3网络连接6.
4浏览器的使用6.
5搜索引擎6.
6电子邮件的使用6.
7使用WindowsLiveMail第七章计算机多媒体基础基本要求:了解多媒体和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多媒体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多媒体常用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
重点:了解多媒体信息的类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多媒体创作工具及开发软件;掌握图像、声音、视频的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文件格式.
难点:掌握多媒体信息处理和多媒体创作工具的使用.
教学内容:7.
1多媒体技术概述7.
2多媒体创作工具介绍7.
3图像的基础知识7.
4声音的基础知识7.
5视频的基础知识第八章常用工具软件基本要求:掌握下载和安装常用工具软件方法;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相关知识,轻松地应对日常使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重点:文件解压缩工具——WinRAR;视频播放工具——暴风影音;图片浏览工具——ACDSee;网络下载工具——迅雷难点: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相关知识,轻松地应对日常使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教学内容:8.
1文件压缩——WinRAR8.
2视频播放——暴风影音8.
3图片浏览——ACDSee8.
4网络下载——迅雷(二)实践教学1、单元上机实验课序号实验名称目的要求、内容提要学时1基本指法练习和汉字输入练习掌握正确的键盘输入方法,提高汉字的输入速度.
22Windows7操作系统掌握Windows7操作系统各类窗口的操作,控制面板及系统自带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43Word2010文档编辑掌握Word的编辑及排版操作,包括样式、题注、交叉引用、目录及索引等高级操作.
64Excel2010表格处理掌握Excel的工作表数据处理,公式、函数的使用,图表及数据分析等高级操作.
65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和放映,包括格式及动画制作技术.
46Internet的基本操作掌握Internet的基本操作和邮件的收发.
27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掌握多媒体常用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
28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掌握常用的工具软件.
22、上机实训大作业一、Word大作业①设计制作《大学生活介绍》文档要求:取自你在职院的学习生活(包括学校风采、军训、学习、校系及班级的各项文体活动、宿舍生活情趣及你周围发生的有趣的人和事等)或已给素材,所取用内容要丰富健康,积极向上,充分体现出你在职院学习生活的风貌.

具体要求:运用所学的WORD知识(包括段落、分栏、首字下沉、插入图片、自选图形、艺术字、文本框、背景、项目符号和编号、文字方向、表格、页眉、页脚、页码等等),独自设计一至二页作品,纸型为A4纸.
图文并茂,图片与色调搭配合理,新颖独特,具有艺术性和可欣赏性.

②设计制作《毕业生推荐表》要求:假设你是一名应届毕业生,即将参加工作走入社会,请为自己设计一份推荐表,包含以下内容:(1)自荐信;(2)大学期间的成绩表;(3)大学期间所获得的荣誉或表彰;(4)个人特长二、Excel大作业①任务:设计制作成绩一览表要求:以某次考试为例,建立成绩一览表,并完成以下操作:(1)成绩一览表表头如下学号姓名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总分简评名次其中简评分为优秀(总分>=550)、中等(总分=420)和不及格(总分<420).
(2)统计各科优秀率、及格率和不及格率.
(3)统计优秀、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人数.
(4)根据以上数据适当建立图表以示说明.
三、Powerpoint大作业①设计制作某企业或公司的产品发布演示文稿要求:假定对某个产品要制作一个演示文稿,构思如下:1、伴随主题曲音乐,在屏幕上打出"XXXX产品闪亮登场"等字样;2、显示一段有关该产品性能的文字简介,同时播放该产品型号各个面的照片;3、展示该产品各个主要部件和基本结构;4、用视频展示其主要功能并穿插适当的解说;5、最后,播放一段产品生产流程的录像;6、演示,同时做必要的圈点和勾画,标示出需要加强理解的重点内容.
具体要求:运用所学的PPT知识(包括文字编辑、插入图片、自选图形、艺术字、文本框、背景、项目符号和编号、文字方向、表格、动画等等),独自设计由10张左右幻灯片组成的作品.
图文并茂,色调搭配合理,新颖独特,具有艺术性和可欣赏性.

②设计制作《大学生活介绍》演示文稿要求:取自你在职院的学习生活(包括学校风采、军训、学习、校系及班级的各项文体活动、宿舍生活情趣及你周围发生的有趣的人和事等)或已给素材,内容丰富健康,积极向上,充分体现出你在职院学习生活的风貌.

具体要求:运用所学的PPT知识(包括文字编辑、插入图片、自选图形、艺术字、文本框、背景、项目符号和编号、文字方向、表格、动画等等),独自设计由10张左右幻灯片组成的作品.
图文并茂,色调搭配合理,新颖独特,具有艺术性和可欣赏性.

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0学时,实践教学40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小计1计算机基础知识2242Windows7操作系统及应用3583Word2010文字处理412164Excel2010表格处理39125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3586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1347计算机多媒体基础2248常用工具软件224总计204060五、教学建议本标准对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是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认识,能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辨认;理解是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对基本操作能按要求正确地完成,并能解释操作所产生的结果;掌握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与所学知识相类似的应用问题.

本课程的教学应以能力为本位,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
在教学模式上,建议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多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上机操作紧密结合.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微机房许可的情况下建议多增加上机时数.
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议把上机实习操作列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要坚持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考核与评价过程中,要重点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计算机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本课程为考试课,期末采取上机单独考核方式,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实训大作业占30%,平时成绩占1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非计算机类专业,内容可根据专业需要拓宽、加深或选学,建议学时数为60,可根据各专业需要适当增减学时.
2、建议使用教材:(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2010)》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十二五"规划教材刘艳、陈琳、方颂主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2)《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7+Office2010)》全国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李建军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年7月.
《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素质课36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它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发奋学习.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时效性的特点,因此其内容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传统课程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体系.
本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以及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
每学期从国内、国际两大板块中确定3个专题作为理论教学内容,在第六学期开设"就业形势与政策"专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形势与政策课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

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分6个学期完成,其中每学期6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国内形势与政策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4学时努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4学时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4学时国内文化与社会建设4学时我国产业转移与就业4学时解读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4学时就业形势与政策4学时国际形势与政策当前世界的几个热点问题4学时教学形式理论教学课堂讲授32学时专家报告(或地方政府领导)4学时实践教学校内实践英模(劳模)报告、成功人士报告、优秀学生事迹报告、学生专题研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知识竞赛、观看教学资料片等专题调查、校园勤工助学、党团学习、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参观访问、社会调研、、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五、教学建议本课程的教学队伍建设既注重主讲教师队伍和后备教师队伍建设,又重视专任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组成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教研室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中的主讲教师和兼职教师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能及时跟踪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发展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旨在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国际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洞察能力.
结合课堂表现、活动表现等综合观察.
具体措施如下:1、考核形式:实行学期考核制,考核方法可以灵活多样,由任课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及要求决定.
可以采用命题制卷考试(开卷)、写小论文、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
2、成绩评定:为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采取多元考核,突出能力素质的考评.
将形势与政策课学生成绩评定分为四个部分:学生平时成绩为30分(含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学生社会实践成绩为30分(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表现、作业、成果等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期末考核采用写作论文或调研报告,成绩为40分.
但如果学生出现3次旷课,本期成绩为0分.

注:期末考核:每学期学生在所讲授的专题和专家报告中选择一项完成一篇不低于2000字的课程论文或调研报告.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有专业.
2、推荐教材:待定主要参考资料:《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时事报告》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思政工作司委托出版《时事》VCD高等教育音像出版社其它时事性期刊杂志、报纸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素质课36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职业生涯规划现阶段作为公共必修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以能力目标为指导,利用工学结合、社会实践和学生到企业实习等环节帮助学生认识专业,深化职业认识,了解职业规划的能力要求、掌握职业规划的具体操作流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等来进行课程整体开发设计.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生涯管理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讲大学生的择业观[教学目标]了解:职业规划的概念、类型,职业规划理论对大学生择业定位的作用.
理解: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主要特点,大学生择业决策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掌握(或应用):掌握职业的含义与特征,了解职业发展变化的趋势以及职业与专业的关系.
[教学内容]职业的含义与特征,职业的起源与发展,职业的分类;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职业发展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职业规划的概念、类型,测定你的职业规划类型;认识专业,职业与专业的关系.
择业观概述,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主要特点,大学生择业必须处理好的五种关系,大学生应该树立的择业观;大学生择业决策的原则,大学生择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大学生择业决策的方法等.
[重点难点]重点:职业含义与特征,职业发展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
难点:职业规划的概念、类型,职业规划理论对大学生的作用,大学生择业决策的原则和方法.
[学时分配]6学时第二讲职业和职业生涯基础[教学目标]了解:职业生涯的内涵,职业生涯及其发展阶段理论.
理解:职业发展的特点,生涯的形态,职业生涯管理及其自我阶段管理策略.
掌握(或应用):职业生涯管理含义,职业生涯管理的特点,个人职业生涯阶段管理.
[教学内容]生涯、职业生涯及其发展阶段理论,职业生涯的内涵,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职业发展的特点,生涯的形态,职业生涯管理及其自我阶段管理策略,职业、职位与工作的区别,职业生涯管理含义,职业生涯管理的特点,个人职业生涯阶段管理.

[重点难点]重点:职业生涯管理及其自我阶段管理策略.
难点:职业生涯的形态,个人职业生涯阶段管理.
[学时分配]6学时第三讲大学生职业生涯准备[教学目标]了解:职业素质及其构成,职业导航和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
理解:理解职业道德的含义与特点.
掌握(或应用):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职业态度和礼仪的作用.
[教学内容]职业素质及其构成,提高职业素质意义及方法,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资格的有关概念,主要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介绍;培养正确的职业态度,重视社交礼仪;正确应对职业环境变化,正确制定职业标准,掌握职业特定技能,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职业人格测验;职业道德含义特点,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职业道德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职业素质及其构成,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含义、特点,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职业道德作用.
难点: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职业人格测验.
[学时分配]6学时第四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目标]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任务.
理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过程以及原则.
掌握(或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操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
[教学内容]求职者的三大通病,大学生职业规划对就业的直接促进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任务,职业生涯发展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双重视角,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在大学阶段教育的全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的类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及案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可以更好地实现职业生涯规划.
[重点难点]重点: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与流程.
难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
[学时分配]6学时第五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反馈修正与调整[教学目标]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反馈修正与调整的意义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反馈与调整的内涵掌握(或应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估的内容,评估的方法,评估注意的问题,职业规划调整的依据,职业生涯的调整定位[教学内容]反馈的定义,反馈的类型,实施全方位反馈评价,职业生涯规划评估的内容,评估的方法,评估注意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的修正目的,修正计划,修正考虑的因素.
职业生涯规划调整的内涵,职业规划调整的依据,职业生涯的调整定位.

[重点难点]重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估的内容,评估的方法,评估注意的问题难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修正目的,修正计划,修正考虑的因素[学时分配]6学时第六讲大学生学业规划[教学目标]了解: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含义、学业规划的教育模式理解: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意义、实施步骤掌握(或应用):大学生学业规划的要求、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实施方法,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目标[教学内容]学业规划的由来及含义,国外学业规划的发展,大学生学业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意义,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原则.
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的确定,制订规划,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实施步骤,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实施方法,目前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中的问题,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加强学业规划教育的个性化咨询和指导.

[重点难点]重点: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意义.
难点:大学生学业规划的步骤,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模式的探索.
[学时分配]6学时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分6个学期完成,其中每学期6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讲课实践合计第一讲大学生的择业观606第二讲职业和职业生涯基础606第三讲大学生职业生涯准备606第四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606第五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反馈修正与调整606第六讲大学生学业规划606总计36036五、教学建议1、课程组织安排说明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媒体进行以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际参与性.
2、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设计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发展,教学方法——引导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进行.
3、本课程的教学队伍建设既注重主讲教师队伍和后备教师队伍建设,又重视专任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组成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教研室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中的主讲教师和兼职教师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能及时跟踪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发展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并及时纳入教学内容.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1、考核性质:考查2、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职业生涯规划》考核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应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主要通过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或者学业规划书)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情况,以及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操作与管理能力.

3、教学过程评价可通过学生自我思考、提问、回答等形式作为先导,再通过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方式进行最终评价.
4、课程成绩形成方式(1)平时成绩:原则上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出勤占10%,课堂提问占15%,课堂讨论占15%,其他占10%.
(2)职业生涯规划书(或者学业规划书):5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三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有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读本》,王亚河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主要参考书:(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2007年12月.
(2)《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曹广辉,王云彪.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钟谷兰,杨开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4)《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第3版),罗伯特·C·里尔登(RobertC.
Reardon)著,侯志瑾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5)《职场走直线——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王磊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3月.
(6)《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21世纪经济管理精品教材.
工商管理系列),石建勋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工程制图》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基础课60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是一门研究用投影法绘制工程图的理论和方法的技术基础课.
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国家制图标准,培养绘图、读图的基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能具有较熟练、灵活运用国家标准《工程制图》中常用的表达方法表达简单空间形体的图示能力;2、能识读简单工程图,且应掌握其规定画法;3、了解国家标准《工程制图》中尺寸标注的基本知识和掌握标注组合体尺寸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熟练地使用绘图工具、仪器;2、能够识读和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图样.
(三)思想教育目标养成认真负责的绘图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理论教学1、绪论了解图样在工程中的作用;了解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2、制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国家标准《技术制图》中图幅、比例、字体、图线、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定;了解制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掌握常用绘图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掌握线段等分、圆周等分、斜度、锥度、圆弧连接的画法;了解椭圆的画法;掌握带有圆弧连接平面图形的尺寸标注.
3、正投影基础了解中心投影的形成和平行投影的形成;掌握平行投影的基本性质;了解工程上常用的投影法(多面正投影法、轴测投影法、透视投影法、标高投影法).
4、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掌握点的三面投影及两点相对位置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掌握各种位置直线及直线上点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掌握各种位置平面及平面上点、直线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
5、立体的投影掌握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以及在其表面作点、线的方法;掌握用特殊位置平面截切上述立体的作图方法;掌握两轴线正交回转体相贯线的基本作图方法(两回转体轴线均垂直于投影面,所用辅助平面为投影面的平行面);掌握用计算机绘制立体投影图的方法.

6、组合体熟练掌握组合体投影图的画法与读法;掌握组合体的尺寸注法,所注尺寸要求完整、清晰,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7、组合体的表面交线掌握截交线的性质、特点及作图方法;掌握相贯线的性质、作图方法以及相贯线的几种特殊情况;了解过渡线及其画法.
8、轴测投影图了解轴测图的形成;掌握正等轴测图和斜二等轴测图的画法和读法;掌握用计算机绘制轴测图的方法.
(二)实践教学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以外,学生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环节,才能掌握本课程所要求的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除要求学生完成习题集上的作业以外,还必须完成以下各项内容.
1、线型练习、画平面图形A3图纸(抄画图形,并标注尺寸).
2、根据带有切口的基本体的部分视图完成三视图A3图纸(标注尺寸).
3、根据轴测图或模型画组合体三视图A3图纸(标注尺寸).
4、画相贯体的三视图A3图纸.
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20学时,分配如下: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合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1绪论112制图基本知识3253正投影基础444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6285立体的投影84126组合体64107表面交线64108轴测投影图64109总计402060学时分配表五、教学建议在授课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强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由直观教学解决抽象思维的教学困难,使理论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当中,直接提高教学效果.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实验及课程考试等考核方法.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按一定比例形成.
建议最后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机械制图》邢邦圣,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机械制图习题集》邢邦圣,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主要参考书:《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孔宪庶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机械制图》石品德、潘周光、曹小荣主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地形测量》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基础课116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知识和技能,学会常规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掌握地形图测绘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测量学的一些基本知识;2、掌握角度测量、高程测量、距离测量的基本原理;3、掌握图根控制测量的概念及原理;4、掌握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基本理论.
(二)能力目标1、学会使用经纬仪进行角度测量;2、学会使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3、学会距离测量工具的使用,正确进行距离测量;4、学会建立图根控制网;5、学会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6、学会地形图的使用.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岗敬业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测量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理论教学1、绪论了解测量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认识测量学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及其重要作用.
2、测量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掌握测量上常用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掌握比例尺的概念及使用;掌握直线定向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坐标方位角的传递公式;掌握坐标计算的基本公式;理解测量工作的内容和基本原则.

3、角度测量掌握角度测量的原理;掌握J6经纬仪、电子经纬仪的结构和使用;掌握水平角和垂直角的观测方法和步骤;学会经纬仪的检验和校正;掌握全站仪的使用.
4、高程测量掌握高程测量的概念及原理;掌握水准仪的结构和使用;学会利用水准仪进行外业工作;学会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学会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掌握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及利用经纬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
5、距离测量了解距离测量的工具和使用;掌握直线定线概念及距离测量的方法;学会利用距离测量工具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距离测量.
6、测量误差基本知识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及分类;掌握衡量精度的标准;了解误差传播定律及应用.
7、图根控制测量了解国家控制网、图根控制网的建立;学会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外业实施和内业计算;学会图根高程控制测量外业实施和内业计算8、地形测绘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表示地形的符号包括地物符号、地貌符号和注记符号.
9、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了解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掌握地形测图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地形测图的方法并学会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
10、地形图的识读和应用掌握识读地形图的基本步骤;学会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求坐标、高程、直线要素、面积等).
(二)实践教学实验一、J6经纬仪认识(2课时)实验二、测回法测水平角观测(4课时)实验三、垂直角测量(2课时)实验四、J6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2课时)实验五、全站仪的认识(2课时)实验六、S3水准仪认识(2课时)实验七、图根水准测量(4课时)实验八、S3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2课时)实验九、直线定线和距离丈量(2课时)实验十、碎部测量(8课时)大作业、地形图的应用(2课时)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11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84学时,实践教学32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合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1绪论222测量学的基本知识883角度测量1212144高程测量148225距离测量6286测量误差基本知识667图根控制测量16168地形测绘基本知识449地形图测绘1282010地形图的识读和应用42611总计8432116五、教学建议1、第一学期60学时,建议讲授1~6的内容,第二学期56学时,建议讲授7~10的内容.
2、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应充分利用实物进行现场演示教学,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充分利用课堂实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提高教学质量.

六、考核和评价方法考核要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做到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同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评价包括作业、测验和考试等,实践能力考核与评价包括实训课中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测量仪器及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跟踪记录学生完成测量任务或项目的过程,评价学生室外操作过程及室内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熟练性,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本课程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实验及课程考试等考核方法.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按一定比例形成.
建议最后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地形测量》主编:索效荣、李天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主要参考书:《地形测量》主编:吴贵才张小勤等,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地形测量学》主编:罗聚胜、杨晓明,北京:测绘出版社,2004.
《测绘工程CAD》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基础课56学时)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使用常用的绘图命令,完成基本图形的绘制;同时,还能够使用等高线、土石方量计算等基本工具,解决施工中的问题.
CASS软件是在AutoCAD的基础上二次开发形成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CASS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AutoCAD安装和卸载方法、界面常用命令及常用的设计和计算功能;2、掌握AutoCAD常用绘图命令和修改命令的的使用方法,熟悉其调用的快捷方式;3、能使用正确的步骤,熟练地建立图形,绘制二维图形,并进行标注;熟悉块的性质,并能熟练应用于绘图;4、了解简单三维图形的绘制方法.
(二)能力目标1、会使用AutoCAD软件的绘图命令,绘制二维图形;2、会使用AutoCAD软件的修改命令,使所绘二维图形满足要求;3、会按不同的格式要求标注二维图形;4、会使用AutoCAD设置所绘图形样式,并按布局要求输出图形;5、会绘制简单的三维图形.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动脑分析图形的思维,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创新,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理论教学1、AutoCAD2010基础知识了解AutoCAD使用环境,会安装并卸载AutoCAD软件,熟悉其经典界面中常用命令;了解AutoCAD坐标系统,能根据需要创建方便的用户坐标系;了解查找帮助的方法或运用网络,以便解决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依不同的要求,使用图层科学管理AutoCAD图中不同功能的内容.

2、简单对象的绘制与编辑掌握捕捉、栅格、正交、对象捕捉、极轴追踪、对象追踪等辅助绘图工具的意义及其设定方法,能利用辅助绘图工具提高绘图效率;熟悉放弃/重做、显示控制的缩放/平移、旋转与移动、夹点编辑等常用操作,使绘制的图形更准确;掌握分解与删除对象的操作.

3、复杂对象的绘制与编辑准确分析图形,使用较为快捷的方式,选择绘图命令绘制多段线、多线、样条曲线,并修饰编辑,满足绘图要求;学创建面域并选择相应规格的图案进行填充.
4、使用图块和外部参照熟悉图块的性质和使用方法,能按要求创建图块,提高绘图效率.
5、文字、表格与尺寸标注熟悉尺寸标注的基本组成部分,能按绘图要求设置不同的标注样式;会使用单行、多行文字注记,并在指定位置按要求绘出表格.
6、地形图的绘制了解地形图绘制的基础知识,并理解图形中的点、线、面三种符号;会展绘野外测绘数据的控制点及碎部点;能够利用已有数据绘制等高线和地形图.
7、道路工程图的绘制了解道路工程图绘制的基础知识,会绘制道路的平面图、断面图及横断面图,并能够设计合适的图框,便于完善图形信息.
8、地物的三维建模了解CAD三维坐标系统建立及显示,会在不同的视口建不同的观察面.
能够绘制简单的线框模型、曲面模型、实体模型,进行编辑修改后达到规定要求.
9、图形输入、输出和打印能按要求完成图形的输出设置,并创建成文件,打印出图.
10、AutoLISP常用函数及绘图程序设计熟悉AutoLISP语言中的常用函数;能够读懂简单的绘图程序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新程序的设计.
(二)实践教学1、CAD的安装、启动、退出及文件管理2、图形基本绘制命令的使用3、图形编辑命令的使用4、图形尺寸及文字标注5、绘图设置及打印输出6、简单三维图形的绘制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数为5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0学时,实践教学36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学时合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一章AutoCAD2010基础知识112第二章简单对象的绘制与编辑156第三章复杂对象的绘制与编辑4711第四章使用图块和外部参照123第五章文字、表格与尺寸标注224第六章地形图的绘制358第七章道路工程图的绘制347第八章地物的三维建模246第九章图形输入、输出和打印112第十章AutoLISP常用函数及绘图程序设计257总计203656五、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CAD课程重在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绘图方法和步骤,故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会使学生学习效果很明显.
同时,也要相应地给学生安排实践动手操作的时间,及时地巩固和掌握当堂教学内容,也要灵活地将多个章节的知识融会贯通.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做到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同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评价包括日常作业、课堂笔记等,实践能力考核与评价包括实训课中上机操作绘图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放在学生上机操作完成绘图的能力上.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谨的学习态度,细致认真思考问题的能力.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按照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按一定比例形成.
建议最后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测绘工程CAD》(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规范版),吕翠华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第二版.
主要参考书:《AutoCAD2012中文版标准实例教程》胡仁喜,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2月;《AutoCAD2012中文版制图基础与实践》刘畅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线性代数》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基础课72学时)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其任务是学习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向量的线性相关性,矩阵的初等变换与线性方程组,相似矩阵及二次型,线性空间等理论及相关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具备线性代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行列性的性质及基本运算方法;2、掌握向量及向量组的关系,并会求线性方程组的解;3、掌握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求解;4、掌握二次型的基础运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1、学会矩阵的简单运算和变换;2、学会求线性方程组的解.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其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理论教学1、行列式理解n阶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会用定义判定行列式中项的符号;理解和掌握行列式按行(列)展开的计算方法;会用余子式、行列式的性质简化行列式的计算;掌握应用克莱姆法则的条件及结论并会用克莱姆法则解低阶的线性方程组.

2、n维向量理解n维向量的线性组合与表示方法;熟悉微量组线性相关性与线性组合、向量个数及维数的关系;掌握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及向量组的秩的概念及运算;理解向量空间基和维的概念,并会简单的运算.
3、矩阵理解矩阵、矩阵的元素、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秩等基本概念;掌握矩阵的加减法、转置等运算及性质;理解和掌握逆矩阵的概念,并熟悉矩阵可逆的充分条件、伴随矩阵和逆矩阵的关系;了解分块矩阵及其运算的方法.

4、线性方程组掌握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的求解方法;熟悉齐次与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简单应用.
5、相似矩阵与二次型理解并掌握相似矩阵概念;理解并掌握二次型的定义及矩阵表示法;熟练掌握矩阵值及特征向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理解并掌握矩阵可对角化的理论和方法及二次型化为标准形的方法.
6、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知道线性空间的定义;熟练掌握线性空间的性质、基的概念;掌握线性变换的定义及其矩阵表示.
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为加强学习效果,分为理论教学与目标训练课程.
学时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合计理论教学目标训练1行列式2352n维向量5493矩阵128204线性方程组86145相似矩阵与二次型106166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448总计403272五、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应充分利用课后练习,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把当堂的知识尽量当堂消化;同时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提高教学质量.
六、考核和评价方法要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知识考核与评价包括作业、课堂提问和笔记等.
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培训其认真严谨的作风.

本课程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按一定比例形成.
建议最后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线性代数》太原理工大学数学系编,科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工程数学线性代数》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教育出版社;《线性代数》李春泉、金检华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01.
01.
《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课72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摄影测量与遥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
该课程系统介绍了摄影测量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以及遥感技术概论,主要是培养学生了解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实际工程应用中的一些常用摄影测量技术,了解最新的遥感科技成果.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摄影测量物理基础、摄影成像机理和像片纠正原理;2、掌握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摄影测量外业、数字摄影测量、地面摄影测量的基本知识;3、了解遥感技术进展和遥感技术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掌握摄影测量的方法与像片纠正的方法与技能,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和目视解译等技能.
(三)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追求新技术、新方法的高科技技术的科学探索精神,了解国家测绘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摄影测量与遥感的概论掌握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和任务,了解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阶段、摄影测量与测绘学科的关系、摄影测量学与遥感学科的关系.
2、航空摄影与卫星遥感的信息获取掌握航空摄影、扫描成像原理以及多光谱遥感图像.
3、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知识了解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掌握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空间直角坐标变换、航摄像片的像点位移和构像比例尺、单张像片空间后方交会.
4、立体观察与立体量测了解人眼的立体视觉与人造立体视觉,熟悉像对的立体观察与量测、像点坐标的量测仪器.
5、像片纠正掌握像片纠正的概念,学会应用数字微分纠正、正射影像图的制作.
6、解析空中三角测量了解像点坐标的系统误差改正、相对定向与绝对定向方程式,掌握单航带法空中三角测量、航带法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自动空中三角测量三种测量方法.
7、摄影测量外业了解像片控制测量的布点方案,掌握野外像控点的选刺、整饰及像片联测、像片判读特征与判读方法、像片调绘、新增地物的补测.
8、数字摄影测量了解数字摄影测量的定义,掌握影像数字化与影像重采样,熟悉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使用示例、数字高程模型.
9、地面摄影测量了解地面摄影测量及摄影方式、地面摄影测量的基本公式,熟悉地面摄影测量的外业仪器和设备,熟练掌握地面立体摄影测量的外业工作和内业工作、地面立体摄影测量的误差分析.
10、遥感技术概论了解遥感的定义、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处理系统、遥感图像的判读.
11、遥感技术的应用了解遥感在测绘中的应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在煤炭工业中的应用、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2时,实践教学20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合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1摄影测量与遥感的概论222航空摄影与卫星遥感的信息获取84123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知识664立体观察与立体量测6285像片纠正84126解析空中三角测量667摄影测量外业4488数字摄影测量4489地面摄影测量42610遥感技术概论2211遥感技术的应用2212总计522072五、教学建议1、基础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课程既介绍了航空摄影与卫星遥感的信息获取、航空摄影测量的基本知识,也阐述了像片纠正方法和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基本技能,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实践加深对摄影与遥感原理的理解.

2、系统性和前瞻性相结合.
课程在系统介绍摄影测量基础、航摄与遥感的信息获取、像片纠正、解析基础上,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将遥感技术应用发展取得的新成果和遥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贯穿于教学之中.

3、现代化的多媒体的教学方法与摄影测量遥感影像解译实践相结合.
针对课程重点和难点,采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利用遥感影像库进行像片纠正学习,为认识不同遥感影像特征,掌握遥感影像判读方法和步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考核方式:考试.
考核标准:本课程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实验及课程考试等考核方法.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按一定比例形成.
建议最后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2学时,实践教学20学时,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教学时间进行调整.
2、建议教材:《摄影测量与遥感》米志强主编,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
2012.
7主要参考书:《摄影测量与遥感》邹晓军主编,测绘出版社,2011.
1.
1《摄影测量与遥感》陈国平主编,测绘出版社,2011.
3.
1《控制测量》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课96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控制测量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控制网的建立、外业作业基本技能、内业数据处理,能独立完成工程控制网的设计、勘踏、选点、造标、埋石等工作,能熟练地操作精密测量仪器获得合格的观测成果,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网概算和平差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备一定的工程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控制测量的概念、任务及作用;2、掌握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布设理论和方法;3、掌握精密测角仪器的基本结构、操作及检校、检验项目;4、掌握精密水准仪的基本结构、操作及检校、检验项目;5、掌握外业观测的方法、限差;6、掌握内业计算的理论和方法;7、掌握地面观测值向指定坐标系的归算.
(二)能力目标1、学会J2经纬仪、精密水准仪和全站仪的操作及检验;2、学会精密水平角和垂直角的观测、记录与计算;3、学会精密水准测量和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的施测;4、学会建立满足各类精度要求的控制网;5、学会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外业测量、内业概算和平差.
(三)思想教育目标1、保护测量标志,工作认真细致;2、热爱新技术,积极研究新技术;3、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使我国走在世界前列.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1、控制测量概述熟练掌握控制测量的概念、任务、种类、作用;掌握控制网的布设形式;了解控制测量新技术的发展情况.
2、水平控制网的布设熟练掌握国家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和工程水平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熟练掌握导线网的精度估算及平面控制网选点﹑选标﹑埋石;了解GPS布网方案,控制网的精度和密度和三角网的精度估算.

3、精密测角仪器和水平角观测熟练掌握J2经纬仪的基本构造﹑特点﹑读数光学系统﹑检验;熟练掌握方向观测法、分组方向观测及测站平差;了解精密电子测角仪器和测角误差影响,经纬仪的三轴误差,偏心观测及归心改正.
4、电磁波测距导线熟练掌握精密导线测量外业,光电测距成果的改正计算;了解电磁波测距仪、脉冲法测距、相位法测距的基本原理,电磁波测距误差分析,导线测量质量检验及上交资料,电磁波测距仪的检验.
5、高程控制测量掌握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和方案;掌握精密水准仪和精密水准尺;了解精密水准仪和水准尺的检验和校正;了解数字水准的原理;掌握二等水准观测的实施及限差要求;了解精密水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对观测成果的危害及减弱的措施;了解精密水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对观测成果的危害及减弱的措施;了解国家高程基准系统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性及其改正数计算;掌握水准测量外业的计算;掌握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及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和检验.

6、椭球面上的测量计算掌握控制测量计算的基准面和基准线和测量计算有关的点﹑线﹑面的概念;了解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和相互关系;掌握常用坐标系及其基本关系;掌握椭球面上的弧长计算和大地线;掌握将地面观测方向值归算至椭球面;将地面观测长度归算至椭球面.

7、地图投影与高斯投影掌握高斯投影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正形投影的一般条件;掌握高斯投影坐标正反算;掌握平面子午线收敛角,方向改化,距离改化;掌握高斯投影的邻带换算及工程控制网的坐标系选择;了解三角网概算算例;了解依控制网几何条件检查观测质量.

(二)实践教学实验一、全站仪的认识和设置(2课时)实验二、全站仪测回法观测水平角(2课时)实验三、全站仪方向观测法观测水平角(4课时)实验四、全站仪测距(2课时)实验五、导线控制测量(8课时)实验六、四等水准测量(4课时)实验七、二等水准测量(2课时)实验八、高程控制测量(8课时)实验九、坐标换带(4课时)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96学时,其中包括理论教学60学时和实践教学36学时.
学时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合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1控制测量概述222水平控制网的布设128203精密测角仪器和水平角观测108184电磁波测距导线82105高程控制测量1214266椭球面上的测量计算84127地图投影与高斯投影88总计603696五、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对理论较强的课程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突出"够用为度";对叙述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以讨论课方式进行;对实践教学内容,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化实验项目进行单项操作训练,分组演练,要求人人过关.
教师根据本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灵活地选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做到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同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评价包括作业、测验和考试等,实践能力考核与评价包括实训课中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测量仪器及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跟踪记录学生完成测量任务或项目的过程,评价学生室外操作过程及室内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熟练性,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按一定比例形成.
建议最后成绩的计算: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控制测量》高绍伟、董俊峰主编,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
主要参考书:《控制测量技术》牛志宏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02《控制测量技术》林玉祥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08.
01《数字化测图》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课48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数字化测图的基本方法.
学会使用全站仪、RTK、数字化仪等先进仪器采集数据,提高工程中的作业效率.
同时,也要会利用各种软件处理数据并绘制规定的图件.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数字化测图的发展历程.
2、熟悉数字化测图在控制测量的的作用.
3、掌握数字化地形图的测绘方式;4、熟悉地形图数字化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学会使用全站仪、RTK在野外采集数据.
2、能够使用数字化仪对地形图进行数字化;3、熟练使用CASS成图软件将数据绘制成图.
(三)思想教育目标数字化测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作业人员的辛苦劳作,但是,这并不是说外业测量工作就很轻松.
教师在授课时,仍要强调学生牢记不怕吃苦的精神,而且还需继续保持勤于动手记录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理论教学1、数字化测图的基本知识了解数字化测图的发展历程;熟悉数字测图系统的构成;熟知数字化测图的作业过程.
2、控制测量熟悉控制测量的原理、作用及作业程序;熟悉全站仪的结构并掌握其使用方法,能够按要求完成简单的控制测量任务;掌握导线测量、交会测量、高程测量的基本作业程序并会内业计算;熟知RTK在控制测量中的使用方法.

3、数字化地形图的测绘熟悉数字化地形图的测量原理;掌握全站仪采集碎部点的测量方法;掌握RTK野外采集数据的方法.
4、地形图数字化了解地形图数字化的方法;能够利用常规的方法将地形图数字化;学会相关数字化软件的使用.
5、数字化成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CASS7.
0软件的基本知识及其运行环境;学会使用CASS7.
0常见命令的基本操作方法;学会使用CASS7.
0按要求绘制图件.
6、数字地形图的应用了解数字地形图的优势及相关应用;掌握数字地形图的基本信息,并能完成基本的土石方运算.
(二)实践教学实验一、全站仪结构的认识及校验(2学时)实验二、全站仪基本测量功能的认识(2学时)实验三、导线测量(6学时)实验四、高程测量(2学时)实验五、数字化地形图的测绘(4学时)实验六、CASS7.
0的使用(4学时)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20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合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1数字化测图的基本知识222控制测量612183数字化地形图的测绘64104地形图数字化665数字化成图软件的使用方法2466数字化地形图的应用667总计282048五、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关于数字化测量中数据采集过程,教师应尽量在室外指导学生按小组独立完成控制测量与碎部测量的数据采集.
绘制地形图时,学校要尽量保证学生能在电脑上利用CASS软件,独立完成图形的绘制.

六、考核和评价方法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做到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同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相结合.
知识考核与评价包括日常作业、课堂提问、笔记和期末考试等,实践能力考核与评价包括实训课中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课堂实践考核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全站仪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的方法及CASS软件的使用.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按一定比例形成.
建议最后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数字化测图》作者:张博,测绘出版社,2010年2月;主要参考书:《数字化测图技术》作者:翁丰惠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工程变形监测》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课48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工程的变形监测的要求和特点,掌握变形监测的理论、技术、方法和仪器等内容,以及变形监测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处理技术,能熟练地解决各种工程的变形监测问题,具备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沉降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倾斜监测、裂缝监测的内容与方法;2、掌握变形监测仪器的操作和使用;3、掌握基坑工程、高层建筑工程、地铁工程、水利工程等典型工程的变形监测过程、内容与方法、资料及报告;4、掌握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二)能力目标1、能根据具体工程变形体的特点确定变形对象的监测周期和监测精度,并对变形对象进行平面与高程控制网的建立与观测;2、能利用基准线法、交会法、精密导线进行水平位移监测;3、能利用精密水准测量、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4、能进行裂缝和挠度的观测;5、能进行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分析变形原因.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团队沟通协作的能力,具备吃苦耐劳,拼搏争先的精神,以及应对紧急突发状况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理论教学1、绪论掌握变形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意义、特点、分类、精度要求、观测周期;了解变形监测的内容与方法,以及变形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工程变形监测基础知识了解工程变形监测系统概况,掌握变形监测项目技术设计和项目技术总结;掌握工程变形监测中各种仪器的操作及使用.
3、沉降监测技术掌握沉降监测技术概念、沉降监测网(点)布设;掌握几何水准测量法、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法和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法沉降监测技术;掌握沉降观测成果整理.
4、水平位移监测技术掌握水平位移监测技术概念、监测网(点)布设;掌握常规大地测量法、基准线法、激光准直法、垂线法等水平位移监测技术;掌握水平位移观测成果整理.
5、基坑工程变形监测结合实例掌握基坑工程变形监测过程、内容与方法、资料及报告;6、工业与民用建筑变形监测结合实例掌握工业与民用建筑变形监测过程、内容与方法、资料及报告.
7、地铁工程变形监测结合实例掌握地铁工程变形监测过程、内容与方法、点布置要求及监测频率、资料及报告.
8、水利工程变形监测结合实例掌握水利工程变形监测过程、内容与方法、资料及报告.
9、变形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掌握变形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过程、内容与方法;掌握变形监测最后提交成果、成果表达、成果解译.
(二)实践教学实验一、沉降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建立(2学时)实验二、沉降变形监测(6学时)实验三、水平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建立(2学时)实验四、水平变形监测(6学时)实验五、全站仪三维变形监测(2学时)实验六、GPS三维变形监测(2学时)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48学时,其中包括理论教学28学时和实践教学20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合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1绪论222工程变形监测基础知识223沉降监测技术48124水平位移监测技术48125基坑工程变形监测446工业与民用建筑变形监测447地铁工程变形监测228水利工程变形监测449变形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24610总计282048五、教学建议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标准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实践训练.
建议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授课时建议尽可能采用室外分组演示练习,同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方法.
应重视实训和综合实践教学、加强实训设备和实训基地建设,化解难点、突出重点.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做到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同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评价包括作业、测验和考试等,实践能力考核与评价包括实训课中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考查包括作业、课内练习、出勤、课堂实践表现等,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按一定比例形成.
建议最后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工程变形监测》作者:李金生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02.
01主要参考书:《工程监测技术及应用》作者:杨小平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08.
01《工程变形监测技术》作者:牛志宏,测绘出版社,北京,2013.
《工程测量》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课112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能掌握各种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各种工程测量仪器对各项工程(线路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勘探工程、地下工程等)进行施工控制网的建立和施工测量,并能进行建筑物变形监测测量,为从事测量实践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放样的基本原理及方法;2、掌握施工控制网的布设方法及要求;3、熟悉并掌握工业与民用建筑、地质勘探、水利、铁路和公路、地下管道、矿山等工程施工测量的内容及方法;4、掌握建筑物变形观测的原理及方法.
(二)能力目标1、学会工程放样的基本方法;2、学会施工控制网的布设;3、培养学生具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管道、铁路和公路、水利、地质勘探等工程施工测量的基本技能;4、学会厂区现状图的测量;5、具有进行变形测量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初步具备辩证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爱护仪器、吃苦耐劳的精神;3、具有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理论教学1、工程放样的基本方法掌握工程放样的基本概念及角度、长度、点位放样的基本方法;解工程放样的精度的分析及其在工程放样的应用.
2、建筑工程控制测量掌握建筑控制网的建立方法和精度要求;掌握矩形控制网的布设方法和精度要求;掌握高程控制网测量.
3、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掌握建筑施工测量的概念、内容、特点、原则与程序;掌握建筑场地平整测量,建筑物轴线放样,基础施工测量;掌握工业厂房结构及机械设备安装测量,高层及高耸建筑物施工测量.
4、曲线放样掌握道路曲线的类型及各种曲线放样方法;学会曲线元素的计算以及限差要求.
了解曲线放样的特殊问题和竖曲线的放样.
5、线路工程测量掌握线路工程测量的概念和线路工程三个阶段测量工作,学会公路线路施工测量,铁路线路施工测量,桥梁施工测量,隧道施工测量,管道施工测量;6、地质勘探工程测量掌握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任务和程序;掌握勘探控制测量、地质点、探槽、探井测量;了解勘探线剖面测量;7、水利工程测量掌握河道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和水工工程施工中的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和各种细部工程施工定位方法、精度要求.
8、矿山工程测量了解矿山测量任务、性质与作用;掌握地下控制测量,建井工程测量,联系测量,巷道施工测量及贯通测量.
9、变形测量掌握建筑物变形监测分类、变形产生的原因;掌握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裂缝观测;了解开采沉陷机理与危害;掌握"三下"采煤及保护煤柱的留设.
(二)实践教学实验一、角度放样(2学时)实验二、距离放样(2学时)实验三、高程放样(2学时)实验四、点位放样(4学时)实验五、建筑物的基础放样(4学时)实验六、圆曲线放样(4学时)实验七、综合曲线放样(2学时)实验八、线路纵横断面图测绘(2学时)实验九、勘探控制网的布设(2学时)实验十、勘探线、探槽、探井等地质工程的放样(2学时)实验十一、井下控制测量(4学时)实验十二、直线巷道中线的标定(2学时)实验十三、直线巷道腰线的标定(2学时)实验十四、建筑物沉降变形测量(2学时)实验十五、建筑物水平位移变形测量(2学时)实验十六、建筑物倾斜变形测量(2学时)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112学时,其中包括理论教学72学时和实践40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时合计1工程放样的基本方法810182建筑工程控制测量6063建筑工程施工测量64104曲线放样106165线路工程测量102126地质勘探工程测量84127水利工程测量8088矿山工程测量88169变形测量861410总计7240112五、教学建议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本标准规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实践训练.
建议教师根据本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灵活地选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对理论较强的课程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化解难点、突出重点;对实践较强的内容,以实例讲述和实践为主,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室外分组演示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做到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同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评价包括作业、测验和考试等,实践能力考核与评价包括实训课中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测量仪器及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跟踪记录学生完成测量任务或项目的过程,评价学生室外操作过程及室内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熟练性,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考查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测验、课内实践等,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按一定比例形成.
建议最后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工程测量》作者:赵国忱、李孝文,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
主要参考书:《工程测量技术》作者:唐保华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01-01《工程测量》作者:周建郑,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工程测量学》作者:张正禄,武汉,武汉大学工业出版社,2002.
《测量平差》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课64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误差方程及法方程的列立、解算和观测值精度评定的方法,学会经典和现代的平差理论,具备进行平差问题计算的能力,并能运用测量平差的基本方法解决三、四等控制网的平差计算问题,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测量误差理论;2、掌握衡量精度的指标;3、掌握协方差传播律、协因素传播律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4、掌握经典平差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选择测角网中独立条件的数目;2、能正确建立条件方程、误差方程;3、掌握法方程的解算及精度评定;4、能正确确定与选择间接平差中未知数的个数;5、掌握测量平差的方法,具有对简单三角网、水准网进行平差计算的能力;6、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平差计算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1、测量平差绪论介绍测量平差的概念,测量平差的任务及基本原则;了解测量平差学的研究内容、分支学科及其应用;了解课程开设目的与要求.
2、观测误差及其传播掌握偶然误差的概率特性、衡量精度的指标、方差与中误差、权等概念;理解协方差传播律、协因数传播律在测量中的应用;掌握单位权中误差、未知数中误差及未知数函数的中误差概念;掌握用权系数计算未知数和未知数函数的权倒数;熟悉最后两个未知数的权倒数计算方法;熟悉非线性函数情况下的协方差传播律;理解广义传播律在测量中的应用;掌握最小二乘原理.

3、间接平差掌握间接平差的原理及公式,并能对具体的测量实例进行平差计算;了解间接平差的精度评定.
4、条件平差掌握条件平差的原理及公式,并能对具体的测量实例进行平差计算;掌握必要观测与多余观测、水准网条件方程、测角网条件方程;测边网与边角网条件方程;导线网条件方程;了解精度评定.
5、误差椭圆掌握误差与相对误差椭圆的概念及应用;了解点位误差、误差曲线.
6、法方程式的解算方法掌握线性方程组的几种常见方法(高斯消去法、正定矩阵三角分解法、正定矩阵三角分解法求逆法、线性方程组的迭代解法).
7、平差应用实例根据实例(水准网平差算例、三角网平差算例、导线网平差算例)掌握间接平差法、条件平差法和法方程式的解算方法.
(二)实践教学实验一、误差传播定律应用(2课时)实验二、协因数传播率的应用(2课时)实验三、水准网间接平差(4课时)实验四、导线网间接平差(4课时)实验五、水准网条件平差(4课时)实验六、导线网条件平差(4课时)实验七、测量平差软件的使用(2课时)实验八、使用测量平差软件平差计算水准网、导线网、三角网(2课时)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合计理论教学实训教学1测量平差绪论222观测误差及其传播84123间接平差88164条件平差88165误差椭圆666法方程式的解算方法4267平差应用实例426总计402464五、教学建议本课程是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一门课,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涉及面广,概念较抽象.
教学中在正确讲授概念的同时,应指出思考问题的思路,注意各章节间的联系,各种平差方法的区别,并及时进行归纳与综合.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讲授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引导学生透过外部现象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实质,启发思维,培养综合能力.
在保证达到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次序和学时分配等,可根据具体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教学中应采取习题课、课堂讨论、综合作业等多种教学形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习题中应包括一些综合性练习题,让学生在综合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做到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同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相结合.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考查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测验、课内实践等,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按一定比例形成.
建议最后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测量平差》作者:纪奕君,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2011.
主要参考书:《测量平差》作者:纪奕君、夏春林,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
《测量平差》作者:赵长胜、石金峰,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
《GPS测量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课64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GPS定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进行GPS定位技术的作业方案设计、计划编制及观测基本技能,能够熟练掌握GPS接收机外业测量的使用方法,完成G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能熟练运用GPS-RTK进行数字测图和施工放样.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GPS基本原理、基本组成和作用;2、掌握GPS控制网、GPS图根网、GPS近井点的布设方法和要求;3、掌握GPS接收机的基本组成;4、掌握GPS-RTK的操作及使用;5、掌握GPS定位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1、学会布设GPS控制网、GPS图根网、GPS近井点;2、能熟练使用GPS接收机完成G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3、能熟练运用GPS-RTK进行数字测图和施工放样.
(三)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新技术,深刻认识新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与便利,积极研究新技术;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使我国走在世界前列.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1、GPS测量技术概论掌握GPS的组成和GPS定位的基本原理;了解GPS卫星定位技术发展概论、GPS卫星的轨道分布;了解美国的限制性政策,了解GPS测量技术的应用领域.
2、GPS定位的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了解GPS坐标系统的类型;熟悉天球坐标系,地球坐标系;掌握大地测量基准的含义,坐标转换的方法步骤;了解平太阳时原子时、协调世界时,GPS卫星定位时间系统和时间基准.
3、卫星运动与GPS卫星的坐标计算了解卫星的无摄运动及轨道参数;了解卫星受摄运动;理解GPS卫星星历和GPS卫星坐标的计算步骤.
4、电磁波的传播与GPS卫星的信号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参数的构成;了解大气环境对电磁波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其相应的减弱影响的措施;掌握码的相关概念、码的构成及其相应的特征;掌握GPS导航电文的格式及其内容.
5、GPS定位的观测量与绝对定位原理掌握GPS定位方法与观测量;了解观测方程及其线性化;熟悉GPS动态绝对定位与静态绝对定位原理;了解GPS测速与测时简介.
6、GPS定位的误差来源及其影响了解GPS定位的误差类型;掌握与卫星相关的误差来源及处理方法;了解与卫星信号传播相关的误差来源及其应对措施;掌握与接收机设备相关的主要误差来源及其减弱措施;掌握精度衰因子的概念和种类.

7、GPS相对定位与差分定位熟悉GPS动态相对定位与静态相对定位原理,差分定位原理;掌握RTK定位和CORSRTK定位的原理、内容与方法;了解整周模糊度与周跳.
8、GPS控制网的设计与外业工作了解GPS网的构网特点与网形设计一般原则;了解GPS控制网的优化设计;掌握GPS测量的外业工作;掌握GPS观测成果检核与技术总结.
9、GPS测量数据处理掌握GPS测量数据处理的过程、步骤和要求;了解GPS基线向量的解算,GPS控制网的三维平差,GPS基线向量网的二维平差,GPS高程.
10、GPS接收机及数据处理软件掌握GPS信号接收机的类型与基本结构;了解天宝系列GPS接收机、Ashteech系列GPS接收机、南方GPS接收机;掌握静态数据处理软件;动态数据处理软件.
11、GPS测量技术应用掌握GPS在大地控制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灾害监测与预报、工程测量以及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地形、地籍及房地产测量中等中的应用.
(二)实践教学实验一、GPS接收机的认识(2学时)实验二、GPS控制测量外业数据采集(4学时)实验三、静态软件安装和学习(2学时)实验四、GPS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4学时)实验五、GPS-RTK数字测图(4学时)实验六、动态软件安装和学习(2学时)实验七、地形图绘制(4学时)实验八、GPS-RTK施工放样(2学时)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合计1GPS测量技术概论222GPS定位的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223卫星运动与GPS卫星的坐标计算224电磁波的传播与GPS卫星的信号445GPS定位的观测量与绝对定位原理446GPS定位的误差来源及其影响227GPS相对定位与差分定位410148GPS控制网的设计与外业工作106169GPS测量数据处理461010GPS接收机及数据处理软件22411GPS测量技术应用4412总计402464五、教学建议课程综合课堂讲授,课内实践以及习题,讨论的方法来传授知识.
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另外还需要通过习题,讨论加深印象,最后实践性内容通过课外实践来传授.
建议对课堂讲授课程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方法,化解难点、突出重点;对实践内容采用室外分组演示练习,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组织学生实训,做到人人过关.
教师根据本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灵活地选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做到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同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评价包括作业、测验和考试等,实践能力考核与评价包括实训课中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测量仪器及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跟踪记录学生完成测量任务或项目的过程,评价学生室外操作过程及室内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熟练性,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考查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作业、测验、课内实践等,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按一定比例形成.
建议最后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GPS测量技术》贺英魁,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2007.
主要参考书:《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周忠谟等,测绘出版社,北京,2004.
《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徐绍铨等,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7.
《地籍测量》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课64学时)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
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地籍测量基本理论,以《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为依据,使学生掌握地籍测量的要求和方法.
熟悉地籍调查的程序和方法,能够填写地籍测量的相关表格并会绘制地籍宗地图,同时具备实地调查和测绘地籍图的能力,具备从事地籍测量各个阶段的测量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地籍和地籍管理,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
2、熟悉地籍测量坐标系并理解其相互关系.
3、掌握房产地籍测量的相关知识.
4、熟悉土地与房地产登记及统计的程序.
5、了解地籍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方法,并知道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应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掌握地籍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
2、掌握界址点的测量基本精度要求,界地点的测定方法.
3、掌握图解法和解析法量算土地面积的方法.
4、学会地籍图和宗地图的测制.
5、掌握数字测量的作业方法.
6、掌握各种房产、地产和土地面积量算方法.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岗敬业的高尚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测量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理论教学1、绪论了解地籍测量发展简史;知道地籍测量与管理的内容.
2、地籍调查掌握地籍调查的基本概念;明确我国土地的分类方法;掌握土地权属调查、利用现状调查、土地等级与税收情况调查、和条件调查的基本程序.
3、地籍控制测量熟悉地籍测量坐标系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和地籍调和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熟知GPS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4、界址点测量熟知界址点的测量基本精度要求;熟练掌握界地点的测定方法.
5、地籍图的测绘了解地籍图的内容与测图时的基本精度要求;掌握地籍图的主要成图方法;掌握地籍图和宗地图测制程序.
6、数字地籍测量了解数字地籍测量的应用环境;掌握常用的数字化地籍测量的方法.
7、房地产地籍测量了解房产地籍测量与房地产管理的关系,并明确其作用;熟知房产调查要素;能够测算不同类型的房产面积并绘制各种图件.
8、土地面积量算掌握常用的土地面积量算方法;掌握土地面积量算中的平差和相关统计的计算.
9、地籍调查与地籍档案熟悉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了解地籍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了解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在地籍资料更新中的使用.
(二)实践教学实验一、房产面积的测量(8学时)实验二、土地面积的量算及平差(6学时)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0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合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1绪论222地籍调查663地籍控制测量884界址点测量865地籍图的测绘886数字地籍测量667房地产地籍测量68148土地面积量算46109地籍调查与地籍档案2210总计501464五、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关于房地产这一块在生活中接触较多的知识,应充分利用实际的数据作依据,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测量,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
让学生在测量中掌握知识,并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个人工作前途的关系,鼓励学生以积极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六、考核和评价方法课程的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做到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同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评价包括作业、课堂笔记和考试等,实践能力考核与评价包括实训课中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考核学生利用测量仪器及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跟踪记录学生完成测量任务或项目的过程,评价学生室外操作过程及室内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熟练性,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社会责任感的养成.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按一定比例形成.
建议最后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地籍测量》邓军,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年8月;主要参考书:《地籍测量》庄宝洁,中国建筑出版社,2011年10月.
《VB测绘程序设计》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课64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VB测绘程序设计》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
现代测绘工程随着数据采集设备的进步,对仪器设备操作技能的要求大大降低.
而数据处理与过去相比则具有数据量大、处理方法多样、处理过程更加复杂的特点,这使得从业人员的数据计算能力成了衡量其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现行的程序设计语言设计测量数据处理程序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VB程序设计命令、菜单使用基本知识,熟悉开发VB应用程序的步骤,掌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等基本概念,掌握编程语言的结构.
2、掌握观测数据的组织与控制网图形结构信息设计方法(二)能力目标1、掌握近似坐标推算及法方程组成的算法及编程技能2、掌握高斯约化法解线性对称方程组、法方程求逆程序设计技能3、掌握参数及其函数的精度评定算法及程序设计技能(三)思想教育目标培养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和研究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的科学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和积极探索的进取品质.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理论教学1、绪论教学要求:理解并深刻认识计算机技术对测绘科学的影响2、VB6.
0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教学内容:程序设计语言VB6.
0程序结构;VB6.
0的基本语法结构;程序设计语言VB6.
0菜单设计;2-4程序设计语言VB6.
0文件系统教学要求:进一步熟悉巩固VB6.
0语言环境与菜单、命令格式;熟练掌握三种程序设计结构、数据的输入与输出.
3、测量平差程序设计基础教学内容:测量程序设计中算法实现需要注意的问题;平面控制网数据处理中概算所涉及的计算问题;测量程序设计中组成法方程的算法及法方程系数阵的储存;平差程序设计中的法方程求逆教学要求:掌握平面控制网数据处理中角度的转换、坐标方位角及近似坐标的计算;测量平差计算中法方程组成及解算的程序设计思路与方法4、测量控制网图形实现教学内容:绘图坐标系的定义;控制网图形结构信息设计;控制网图形信息判读教学要求:掌握控制网图形结构信息设计及判读5、测量平差程序设计算例教学内容:测量程序设计数学模型分析;导线测量粗差探测和近似平差;单一导线严密平差及其精度评定;高斯坐标计算及邻带换算教学要求:掌握严密平差及其精度评定、高斯坐标计算及邻带换算编程思路与方法,熟练掌握简单导线计算程序编制技能,熟练使用各种测绘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
(二)实践教学(上机实训)实验一:VB6.
0程序设计语言基本界面认识(1学时)实验二:VB6.
0程序设计语言菜单设计(1学时)实验三:VB6.
0程序设计语言文件系统(2学时)实验四:平面控制网概算程序设计2学时)实验五:法方程的算法及法方程系数阵的储存(4学时)实验六:法方程求逆2学时)实验七:控制网图形结构信息设计6学时)实验八:测量平差程序设计算例练习6学时)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24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学时合计理论教学实教教学1、绪论222、VB6.
0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663、测量平差程序设计基础1212244、测量控制网图形实现86145、测量平差程序设计算例12618总计402464五、教学建议1、《VB测绘程序设计》是一门程序设计课程,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通过课堂教学传授VB6.
0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以及设计基础与图形实现的基本理论,然后结合上机实验通过设计算例,使学生对该程序设计语言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探索更为方便的算法和程序实现.

2、授课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化解难点、突出重点.
注重上机实训,实训内容要具体,任务明确.
严密组织实训教学过程以达到实训目的.
充分利用课堂实训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考核方式:考试.
考核标准:本课程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测验、课内实践及课程考试等考核方法.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按一定比例形成.
建议最后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三年制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教学时间进行调整.
2、建议使用教材:《VB语言与测量程序设计》主编:佟彪.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年8月.
《测绘法规与管理》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拓展课28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拓展课程,它与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相互配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测绘行业法律法规和有关专门法的基本精神和规定,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而努力.
学习测绘行业管理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保护条例》、《山西省测绘管理条例》、《测绘资质管理规定》、《测绘作业证管理规定》、《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基本内容.
增强遵守测绘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案例分析,培养自觉执行国家行业法律法规的能力和意识,自觉保护测量标志,执行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标准,自觉接受测绘产品的质量监督和检查,掌握初步的测绘行业管理技能.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自觉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勇于同违法违纪行为斗争的良好品质.
通过学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测绘行业概述了解测绘行业与测绘市场概况.
初步具有测绘生产基本知识.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熟练掌握测绘法的相关条款和内容,理解其要件构成和法律责任鉴定范围.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熟悉《测绘成果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自觉遵守测绘成果管理规定的各项条款.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了解我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的有关条例内容.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保护条例》熟悉受保护测量标志范围、保护责任划分、委托保管、维修、使用等相关知识.
6.
《测绘资质管理规定》了解我国测绘资质申请、资质等级、条件、业务范围等有关知识,熟知各等级测绘资质单位的业务范围和应遵守的行业准则.
7.
《测绘作业证管理规定》熟知测绘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测绘作业证申领条件,审核、发放、监督管理等相关知识.
自觉维护测绘行业从业的基本准则.
8.
《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熟悉测绘生产质量管理的范畴,管理原则与责任;熟知测绘生产组织准备、生产作业过程、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原则与规定.
9.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熟知测绘产品检查验收组织原则、检查程序、内容;测绘产品质量等级的评定标准.
10.
《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了解测绘质量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熟知测绘单位的责任与义务;测绘产品的质量监督体系,以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28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学时小计讲授实践测绘行业概述22《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44《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规定》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编制出版管理条例》11《中华人民共和国测量标志保护条例》11《测绘资质管理规定》44《测绘作业证管理规定》44《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44《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66《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11合计2828五、教学建议本课程主要是理论教学为主,教学中任课教师可根据学期总教学周数和实际教学总学时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
为了使学生更加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规定与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授课时教师应大量采用实际案例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强化他们从业行为的规范性意识.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考核要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做到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同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相结合.

本课程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及课程考试等考核方法.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形成,建议最后成绩的计算: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测绘管理法规》黄张裕,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主要参考书:《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编写,测绘出版社2012.
4《测绘法规与管理》作者:谢波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03-01《测量专业英语》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拓展课36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本专业外文参考资料和进口仪器设备说明书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尽快熟悉和掌握世界先进专业技术,及时了解世界测绘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测绘专业英语的结构特点和构词方法;熟练掌握专业英语的阅读、翻译方法,并熟记常用的专业英语基础词汇;针对科技文章的特点,特别掌握定语,状语,被动语态的表述方式,正确理解由虚词构建起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能力目标1、能够借助工具书顺利完成英文资料的阅读、理解和翻译工作;2、能够用专业英语的方式说明测绘工作的作业过程.
(三)思想教育目标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
学生在学习中要耐心、细心,吸收新的思想,更新知识,并且形成以发展和进步的眼光看待知识理论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理论教学Unit1GeomaticsataGlance了解测绘发展简史,学会描述测绘水平和技术的专业词汇.
Unit2UnitsofMeasurements掌握测量单位,并会应用.
Unit3LevelingInstrumentsandTechnologies熟悉测量仪器和技术的专业词汇及语法、句法的常用表达方式.
Unit4TheodoliteandItsOperation掌握经纬仪相关功能和操作的专业词汇,以及常用的表达方式.
Unit5TotalStation掌握全站仪相关功能和操作的专业词汇,以及常用的表达方式.
Unit6ErrorsinMeasurement熟悉测量误差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
Unit7SurveyAdjustment熟悉常用的平差理论和数据处理过程的英语表达方式.
Unit8Traversing掌握贯通中常用的专业词汇表达和使用技巧.
Unit9TraverseComputationandAdjustment掌握贯通计算和调整的相关词汇.
Unit10TopographicSurveying掌握地形测量的专业词汇,并熟练使用常用句型描述作业程序.
Unit11ProcedureinTopographicSurveying了解地形测量中软件操作的常用词汇及句型表达.
Unit12UnderstandingGPSTechnology了解GPS技术常用的常用词汇及句型表达.
Unit13RemoteSensingTechnology了解遥感技术常用的常用词汇及句型表达.
Unit14Photogrammetry了解摄影测量技术常用的常用词汇及句型表达.
Unit15GISandItsApplication熟悉GIS(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的常用词汇及句型表达.
Unit16EnglishWritingofScienceandTechnology掌握科技英语的写作和翻译技巧.
(二)实践教学1、将指定摘要和段落翻译成英文;2、将指定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
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分配如下: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合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1GeomaticsataGlance442UnitsofMeasurements3LevelingInstrumentsandTechnologies4TheodoliteandItsOperation445TotalStation666ErrorsinMeasurement227SurveyAdjustment8Traversing449TraverseComputationandAdjustment10TopographicSurveying4411ProcedureinTopographicSurveying4412UnderstandingGPSTechnology13RemoteSensingTechnology14Photogrammetry15GISandItsApplication16EnglishWritingofScienceandTechnology26817总计30636学时分配表说明:1-7、10、12、16为基础单元,为必选内容;其它单元(贯通、遥感、摄影测量、GIS)可依据本院校主要就业方向确定选择一个或数个作为教学内容.
五、教学建议任课教师教学中可根据学期总教学周数和实际教学总学时对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
测量专业英语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专业术语的应用,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与翻译的技巧与能力.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本课程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项目组成.
学期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实践能力、期末考试三部分,建议最后成绩的计算方法: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20%+实践课程*20%+期末考试成绩*6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测绘工程实用英语》高辉、孙清娟,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年8月主要参考书:《实用测绘专业英语》刘艳,测绘出版社,2013年1月;《测绘工程专业英语》尹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测量仪器检测与维修》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拓展课36学时)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主要任务是熟悉常用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内部结构,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检验与校正方法,熟悉常用仪器一般检测与维修知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常用测绘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主要轴线及其应满足的几何条件.
2、掌握常用测绘仪器的检测项目、条件及方法.
3、掌握常用测绘仪器的维修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二)能力目标1、掌握常用测绘仪器的检验与校正方法.
2、掌握常用测绘仪器的检测技能.
3、学会常用测绘仪器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
(三)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岗敬业的高尚品质;2、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3、养成勤奋学习、认真负责、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理论教学1、绪论熟悉测绘仪器结构、工作原理;了解常见仪器检定装置.
2、常用测绘仪器的检验与校正熟悉常用测绘仪器的主要轴线及应满足的几何条件;掌握常用测绘仪器的检验与校正方法.
3、水准仪的检测了解水准仪通用技术条件,熟悉水准仪等级测定方法、水准仪检测器具、项目、条件;掌握水准仪检测技巧、技能.
4、光学经纬仪的检测了解光学经纬仪通用技术条件,熟悉光学经纬仪等级测定方法、光学经纬仪检测器具、项目、条件;掌握光学经纬仪检测技巧、技能.
5、全站仪的检测了解全站仪通用技术条件;熟悉全站仪等级测定方法;熟悉全站仪各部件功能及相互作用;熟悉全站仪检测器具、项目、条件;掌握全站仪检测技巧、技能.
6、卫星定位系统(GPS)接收机的检测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是否满足要求的测定方法;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的性能要求;熟悉GPS接收机各部件的相互作用;熟悉GPS接收机检测器具、项目、条件;掌握GPS接收机检测技巧、技能.

7、测绘仪器常见机械故障的维修了解测绘仪器维修的基本知识和常用器材;掌握测绘仪器检修的安全操作规程;常见机械故障的维修8、测绘仪器的光学部件及光路调整熟悉望远镜的作用、原理及结构;熟悉望远镜部件的维修;熟悉J6级经纬仪光路系统及光路调整9、测绘仪器常见电子部件的维修了解编码度盘结构仪器测角部件的调试和光栅度盘结构仪器测角部件的调试;熟悉测距常见故障的维修;熟悉数据采集系统的检定和数据通信部分出错故障的排除.
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0学时,实践教学26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合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1绪论1122常用测绘仪器的检验与校正2683水准仪的检测1344光学经纬仪的检测1125全站仪的检测1346卫星定位系统(GPS)接收机的检测1347测绘仪器常见机械故障的维修1568测绘仪器的光学部件及光路调整1129测绘仪器常见电子部件的维修13410总计102636五、教学建议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应充分利用实物进行现场演示教学,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充分利用课堂实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六、考核与评价建议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为评价重点,采用理论知识的考核、技能操作考核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课堂提问、课内实践及课程考试等考核方法.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形成,建议最后成绩的计算方法: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测绘仪器与维修》刘宗波、王金玲、燕志明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02.
01.
《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拓展课36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拓展课,主要任务是研究土木工程施工工艺原理与方法、组织管理的一般规律.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施工的基本知识,具有解决一般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悉单位工程开工前和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准备工作;2、掌握各种工程的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程序;3、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1、掌握各项工程的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过程并且会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2、在生产一线基层能解决实际相关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
具有处理工作中突发问题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土方工程教学内容:概述、场地平整、基坑开挖、土方机械化施工.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土方工程的工艺方法,掌握土方量的计算与调配.
2、地基与基础工程教学内容:地基处理、浅基础施工、桩基础施工.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地基与基础工程的基本概念、工艺方法.
3、砌筑工程教学内容:砌筑材料和材料运输、砌筑施工工艺、砌筑脚手架、砌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技术、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砌筑工程的基本概念、工艺方法.
4、混凝土结构工程教学内容: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基本概念、工艺方法.
熟练掌握钢筋冷加工、代换、下料的计算和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5、防水工程教学内容:屋面防水工程、地下防水工程.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防水工程的基本概念、工艺方法.
6、装饰工程教学内容:抹灰工程、饰面工程、涂饰工程、裱糊工程教学要求:了解装饰工程的基本概念、工艺方法.
7、施工组织概论教学要求:施工组织的原则、建筑产品及其生产特点、施工准备工作、施工组织设计概述.
教学要求:了解施工组织的基本概念和一些原则、特点.
8、流水施工原理教学内容:流水施工基本原理、流水施工的主要参数、流水施工的组织方法.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流水施工的基本概念、原理.
练习固定节拍、成倍节拍和分别流水的施工组织方法.
9、网络计划技术教学内容:基本概念、双代号网络计划、单代号网络计划、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网络计划的优化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
练习双代号网络图的绘制、时间参数计算及工期和费用优化.
10、施工组织总设计教学内容:施工部署、施工总进度计划、资源需要量计划、全场性暂设工程、施工总平面图设计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施工组织总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
掌握施工的进度、资源需要量、施工图设计等知识.
11、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概述、施工方案设计、施工进度计划、资源需要量计划、单位工程施工平面图设计、保证措施与技术经济指标.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原理.
掌握方案设计、进度计划、资源需要量、施工图设计、经济指标等知识.
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36学时全部为理论教学,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合计第一章土方工程606第二章地基与基础工程404第三章砌筑工程404第四章混凝土结构工程404第五章防水工程202第六章装饰工程202第七章施工组织概论202第八章流水施工原理202第九章网络计划技术404第十章施工组织总设计202第十一章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404总计36036五、教学建议本课程的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而且施工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迅速,讲授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要随时了解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工艺的最新发展状况.
通过多媒体授课,结合实际工程例子进行演示教学,最好能到实际工程现场进行讲解,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考核方式:考试.
考核标准:本课程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及课程考试等考核方法.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建议最后成绩的计算方法: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总学时36学时,全部为理论教学,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教学时间进行调整.
2、建议使用教材:《施工技术管理》陆书斋,[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测绘工程监理》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拓展课,36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测绘工程监理》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拓展课,课程重点论述了监理工作中的三项控制、两项管理和一项组织协调(简称3-2-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开始,直至工程投入生产运营整个过程中,监理工作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为将来从事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它在专业教学中,起着为学生指方向、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作用.
.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深入了解工程项目监理的基础知识;2、掌握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监理、测绘工程项目监理的基本概念.
(二)能力目标1、掌握监理工作中的三项控制、两项管理和一项组织协调;2、掌握工程监理理论在具体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三)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
具有处理工作中突发问题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工程项目监理概述了解项目及工程项目概念、项目管理概念、项目监理概念;掌握项目监理的依据、任务、程序、措施,项目监理的核心内容;熟悉项目监理的组织以及我国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监理的发展概况.
2、监理工作中的投资控制了解投资控制的基本概念;掌握工程建设监理工作中的投资控制及投资控制的方法;熟练掌握各个阶段的控制程序3、建设监理工作中的进度控制了解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意义和任务;掌握进度控制技术及网络计划优化技术.
4、工程项目监理工作中的质量控制了解工程质量及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和监理工作中质量控制的基本观念;掌握质量控制的方法.
5、工程项目监理工作中的合同管理了解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基本概念;掌握合同的管理、变更、索赔与仲裁.
6、建设监理工作中的信息管理了解监理工作常用软件的应用;掌握建设监理信息管理系统.
7、工程项目的协调了解项目协调的意义和内容;掌握工程项目协调方法;熟悉协调与沟通的具体应用.
8、测绘工程监理实例选编掌握具体工程监理案例的分析思路.
9、相关法规选编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
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36学时全部为讲课课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讲课实验合计1、项目监理概述4042、监理工作中的投资控制4043、监理工作中的进度控制6064、项目监理工作中的质量控制6065、项目监理工作中的合同管理4046、监理工作中的信息管理2027、项目的协调4048、工程监理实例选编4048、相关法规选编202总计36036五、教学建议本门课程实践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讲解.
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要随时了解国内外测绘监理的最新发展状况.
利用多媒体或通过现场实例进行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六、考核与评价方法考核方式:考试.
考核标准:本课程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及课程考试等考核方法.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建议最后成绩的计算方法: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总学时36学时,全部为理论教学,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教学时间进行调整.
.
2、建议使用教材:《测绘工程监理学》,孔祥元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矿山地质》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拓展课36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初步掌握煤矿地质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地层年代、地壳构造,熟悉常见矿物与岩石特征;熟悉煤层、煤系的有关概念,熟悉瓦斯、水文地质有关知识,能初步阅读煤矿主要地质图件.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煤矿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1、学会利用煤矿地质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2、具备管理煤矿地质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具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具备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和道德高尚、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理论教学1、地球概述了解地球的特征、结构和性质;熟悉地质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2、矿物与岩石熟悉煤矿常见矿物、沉岩石的特征;了解岩浆岩、变质岩特征.
3、地层、古生物及地史概述熟悉地质年代表、地层概念、煤系地层特征;了解聚煤期的演变历史;4、地质构造掌握单斜构造、褶曲构造、断裂构造特征;熟悉断层的判断方法、断失翼煤层的寻找方法;熟悉断层在各种图件中的表现特征.
5、煤、煤层、煤系及煤田了解煤的形成过程、性质、分类和用途;熟悉煤系、煤田的特点,掌握煤层的有关概念及煤层厚度变化原因.
6、矿井水了解地下水的基本知识;熟悉矿井充水水源及充水通道、矿井防治水措施.
7、矿井瓦斯了解矿井瓦斯概念,熟悉矿井瓦斯含量的影响因素及瓦斯防治工作.
8、矿井地质制图熟悉煤矿主要地质图的内容,熟悉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地质剖面图、综合柱状图的编制方法.
(二)实践教学1、常见矿物的认识.
2、典型变质岩、岩浆岩的认识、煤系地层常见沉积岩的认识.
4、地质罗盘的使用.
5、煤底板等高线图和地质剖面图的绘制.
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
学时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合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1绪论,地球概述222矿物和岩石2243地层、古生物及地史概述444地质构造6285煤、煤层、煤系及煤田446矿井水667矿井瓦斯448矿井地质制图22412总计30636五、教学建议1、理论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从生源实际出发,淡化深奥理论,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工程、生产实用性,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堂教学应多采用模型、挂图、实物、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具;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深化和理解,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
对煤矿地质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工程实例,应适时引入到教学中,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为评价重点,采用理论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及课程考试等考核方法.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形成,建议考核成绩的计算方法: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煤矿地质》陶昆、王向阳,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主要参考书:《矿山地质学》侯德义,地质出版社出版,2006年9月;《矿井地质学》李增学,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
《采煤概论》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拓展课48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采矿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矿井生产系统和设备,了解生产工艺过程,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地质基础知识和影响煤矿生产的地质因素.
2.
了解煤矿生产的主要过程.
3.
熟悉井下巷道布置和生产系统.
4.
了解煤矿常用的主要机电设备.
5.
了解煤矿安全知识.
(二)能力目标1.
对煤矿的巷道系统和生产系统有基本的了解.
2.
熟悉煤矿各种设备和生产系统.
(三)思想教育目标1.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2.
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3.
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1、煤矿地质知识了解地质作用、矿物、地层的概念、煤的形成、用途、分类.
熟悉煤层的埋藏状况及常见的地质构造对生产的影响.
2、井田开拓了解煤田、井田的意义及划分方法.
熟悉井田内的阶段、开采水平、采区、区段等的意义和划分方法.
熟悉开拓、准备、回采巷道的意义和用途.
掌握井田开拓方式的基本形式.
了解煤矿生产的全过程、主要生产环节和辅助生产环节.
了解井田开拓中井筒、开采水平的确定、阶段大巷布置等几个主要问题.
3、井巷掘进与支护了解岩石分级的方法和意义熟悉钻眼爆破工序及巷道掘进的施工工序和方法.
了解巷道支护的类型及使用条件.
了解巷道断面的形状和设计方法了解掘进机掘进煤巷的技术.
4、准备方式与采煤方法了解准备方式的类型及采区(盘区)巷道布置.
了解采煤方法的定义和种类熟悉缓斜、倾斜薄及中厚煤层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巷道布置.
了解厚煤层放顶煤开采的工艺及设备.
了解缓斜、倾斜厚煤层分层下行跨落采煤法巷道布置.
熟悉倾斜长壁采煤法巷道布置.
熟悉炮采、机采、综采采煤工艺及设备.
了解急斜煤层开采特点、采煤方法.
5、矿井通风与安全熟悉矿井通风的基本任务.
熟悉矿井通风的基本理论和日常通风工作内容.
熟悉矿井瓦斯、矿尘、煤自燃等预防措施和发生规律.
熟悉矿井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及矿井防治水措施.
6、矿井其它生产系统了解矿井运输提升的任务,矿井运输、提升方式.
熟悉轨道运输、输送机运输的特点、设备及适用条件.
熟悉矿井提升设备的作用、组成.
熟悉矿井排水系统及其设备.
熟悉矿用变压器、开关、电缆及矿井供电系统.
了解矿井的电力系统和压缩空气设备.
(二)实践教学实验1:矿井开拓方式、井底车场及井下主要生产系统模型(4学时)实验2:采区巷道布置模型(2学时)实验3:采煤方法模型(4学时)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验8学时学时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合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1煤矿地质知识442井田开拓104143井巷掘进664准备方式与采煤方法126185矿井通风与安全446矿井其它生产系统22总计381048五、教学建议1、理论教学应从生源实际出发,淡化深奥理论,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工程、生产实用性,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强化形象教学.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以提高实训效果.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为评价重点,采用理论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测验、课内实践及课程考试等考核方法.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形成,建议考核成绩的计算方法: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采煤概论》主编周英,煤炭工业出版社2006年2月主要参考书:《采煤概论》王晓鸣赵建泽,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拓展课48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学会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应用的相关技术、主要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今后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研究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研究内容与应用;2、理解空间数据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3、掌握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及空间信息处理方法,空间数据的分析功能;4、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软件的应用与操作.
(二)能力目标学会如何获取和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能够独立实施一项地理信息工程.
(三)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热爱新技术,积极研究新技术;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使我国走在世界前列.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1、地理信息系统概述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构成;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功能、应用及发展趋势.
2、地理空间基础掌握地理空间坐标系是建立和地图投影;了解空间数据的类型、拓扑关系及元数据的概念和作用.
3、空间数据结构掌握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数据存储方式和结构特点,及其相互转换算法.
4、空间数据库明确空间数据库的概念、设计及实现与维护;掌握传统的数据模型;掌握面向对象数据系统.
5、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掌握数据源种类;掌握空间数据的采集和输入的方法,以及控制质量的方法;了解扫描数字化方法和AutoCAD的dxf和MapInfo的tab格式之间的数据转换.
6、空间查询与分析掌握空间数据的查询;明确空间数据分析(数字地面模型分析、叠合分析、缓冲区分析、泰森多边形分析、网络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7、空间数据的表达与地图制图了解地理信息数据表现形式;理解可视化概念;了解电子地图.
掌握地图的符号;掌握专题地图概念及其设计原理;掌握计算机制图方法;8、地理信息系统标准(选学)了解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的意义和内容及ISO/TC211和OpenGIS两个标准.
9、MapInfo的应用基础掌握MapInfo的操作基础、基本概念、地图操作、数据采集、绘图操作与地图查询;了解表操作与报表、投影与坐标系.
10、应用型GIS开发(选学)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三种方式;了解MapX编程基础和用VisualBasic开发电子地图系统.
(二)实践教学实验一、GIS软件简介及其要素、属性的查询(2学时)实验二、空间数据编辑与处理(4学时)实验三、矢量数据库的建立(2学时)实验四、矢量数据的查询、统计、渲染(2学时)实验五、GIS空间分析基本方法(8学时)实验六、GIS制图(2学时)实验七、GIS典型应用例证实验(4学时)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计48学时,其中包括理论教学24学时和实践教学24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时合计学时1地理信息系统概述222地理空间基础4263空间数据结构2464空间数据库2245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4266空间查询与分析48127空间数据的表达与地图制图2248地理信息系统标准(选学)009MapInfo的应用基础44810应用型GIS开发(选学)00总计242448五、教学建议本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清楚概念及其背景,突出重点,讲透难点.
可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中尽量应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形象生动的显示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理论课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基本软件的应用与操作.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是新型的技术系统,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本课程应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和关心前沿技术的良好习惯.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为评价重点,采用理论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测验、课内实践及课程考试等考核方法.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形成,建议考核成绩的计算方法: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薄志义,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2007.
主要参考书:《地理信息系统》汤国安、赵牡丹,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胡鹏、黄杏元等,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2.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算法》吴立新、史文中,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
《生产矿井测量》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术拓展课64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生产矿井测量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进行井下控制网的建立和巷道中腰线的标定,具备矿井联系测量、贯通测量工作的设计和精度估算的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矿井测量工作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井下巷道测量的方法及测量方案的确定;2、掌握井下导线测量工作中误差的主要来源及减小误差的有效措施;3、理解矿井定向的基本原理及方法;4、熟悉掘进工作面的施工测量工作内容;5、掌握巷道中腰线的标定方法;6、掌握巷道贯通测量的方法及贯通测量的工作组织及方案选定.
(二)能力目标1、学会井下巷道平面和高程测量的方法;2、具有独立进行井下测量方案的选定和组织实施的能力;3、具有组织实施矿井定向的能力;4、能够独立完成巷道中腰线的标定;5、根据不同工程要求,能够选定合理的贯通测量方案并组织实施;(三)思想教育目标1、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明确的学习目的;2、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3、激发学生学习测量专业的兴趣;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1、绪论掌握测量工作在煤矿生产矿井测量工作的主要内容及任务、进展顺序(包括测量的对象及应遵循的原则);掌握生产矿井测量和地面测量的区别.
2、井下平面控制测量掌握井下平面控制测量的分类,井下基本控制导线和采区导线敷设的地点及要求;掌握井下经纬仪导线角度测量和井下经纬仪导线边长测量;掌握井下经纬仪导线测量外业工作;学会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分配,坐标方位角及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分配;点的坐标计算及导线点的展绘.
能熟练地进行导线外业、内业、测设和计算;3、井下高程测量掌握井下水准和三角高程测量外业和内业工作及终点误差预计方法.
掌握高程控制测量的目的,高程控制测量的方法及原则,点的选择及埋设;掌握井下水准测量的外业及内业,巷道纵剖面图的测绘;了解井下三角高程测量适应范围,分类及精度要求;了解井下三角高程测量的外业及内业计算和井下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

4、矿井联系测量掌握矿井联系测量的目的与任务;掌握矿井定向的精度要求与种类;掌握地面近井点、和井口水准基点的测设;掌握一井、两井定向的外业组织和内业计算;了解一井、两井定向的误差预计;了解陀螺经纬仪定向的工作原理和方法;掌握导入高程的方法、外业工作和计算.

5、巷道及回采工作面测量掌握巷道及回采工作面测量的任务;掌握根据不同巷道的性质和要求,选择适当的仪器水准仪、半圆仪、经纬仪、罗盘仪进行直线巷道、曲线巷道、甩车场中线和腰线的标定;了解采区联系测量的目的及精度要求,通过两个竖直巷道进行采区联系测量;掌握通过倾斜或急倾斜巷道进行采区联系测量;了解碎部测量的目的,支距法测碎部;极坐标法测碎部;学会巷道掘进时和回采工作面验收测量内容及方法.

6、贯通测量掌握各种巷道贯通的几何要素的计算方法;掌握一井内巷道贯通测量工作、两井间巷道贯通测量工作和立井贯通测量;了解贯通后实际偏差值的测定及中腰线的调整;了解导线边归化到投影水准面和高斯投影面的改正问题.

7、井下导线测量的精度分析熟悉井下测量水平角的误差及求井下实际测角误差的方法,,井下测量垂直角的误差,井下钢尺量边误差,光电测距仪的测边误差;了解经纬仪支导线的误差;方向符合导线的误差.
8、贯通测量方案的选择与误差预计掌握贯通测量(同一矿井内巷道、两井内巷道、立井、井下导线加测坚强陀螺定向边后巷道)方案及误差预计的一般方法;了解贯通实测资料的精度分析与技术总结.
9、生产矿井测量设计确定矿井主要测量工作精度标准的依据;掌握矿井测量工作必要精度的确定方法.
10、矿图(选学)掌握矿图的特点、绘制要求、种类、分幅和编号方法;掌握井田区域地形图、工业广场平面图、井底车场平面图、主要巷道平面图、采掘工程图、井上下对照图、井筒断面图、主要保护煤柱图等矿图的内容、用途、识读和绘制方法;掌握绘制大幅坐标方格网的方法、绘制矿图的基本步骤.

11、煤矿测绘资料及管理了解煤矿测绘资料在生产矿井中的作用;掌握煤矿测绘资料的种类、要求、内容及管理;了解地质测量信息系统的建立、功能及在矿井生产管理中的作用和趋势.
(二)实践教学实验一、井下导线测量(4课时)实验二、井下碎步测量与挂罗盘测量(2课时)实验三、井下水准测量(4课时)实验四、井下三角高程测量(2课时)实验五、巷道中线的标定及延伸(4课时)实验六、巷道腰线线的标定及延伸(4课时)四、学时分配建议本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实践教学20学时,分配如下:学时分配表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合计学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1绪论222井下平面控制测量46103井下高程测量4604矿井联系测量665巷道及回采工作面测量88166贯通测量447井下导线测量的精度分析448贯通测量方案的选择与误差预计669生产矿井测量设计4410矿图(选学)0011煤矿测绘资料及管理22总计442064五、教学建议本课程理论内容有一定深度,实践应用性很强.
教师根据本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原则,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上宜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内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注重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深入认识,使学生学完后具有一定的独立观测操作能力.

六、考核与评价方法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为评价重点,采用理论知识的考核与评价、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测验及课程考试等考核方法.

考核分为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根据教学内容情况,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形成,建议考核成绩的计算方法:总成绩=平时考查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
七、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建议使用教材:《生产矿井测量》,孙金礼、冯大福,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2012.
主要参考书:《矿山测量学》张国良,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徐州,2001.
《生产矿井测量》孙昭壁、杨世清,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1995.
《地形测量实习》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能训练课4周)一、实习目的与任务(一)实习目的按照煤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测量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在《地形测量》课堂教学结束后,须集中五周进行地形测量生产实习.
围绕常规测量仪器使用和大比例尺测图全过程进行实践教学.
地形测量生产实习是继《地形测量》课堂教学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过程.
通过实习进一步加深巩固《地形测量》课程所学理论知识.
在实践中锻炼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检校方法;提高学生测、记、算、绘等专业技能;通过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大比例尺地形测图的全部作业过程.

(二)实习任务实习工作按作业小组进行.
每组完成一幅40cm*40cm的1:1000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任务.
具体任务由实习小组根据作业地点具体情况确定.
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仪器(DS3型水准仪及DJ6型经纬仪)的性能和使用;掌握各种水准路线和导线施测的基本方法,初步具有测量、读数、记录、内业计算的工作能力;掌握地形图绘制的基本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地形图的拼接、整饰及检查.
要求每位同学完成实习技术总结---实习报告.

二、实习主要内容实习中围绕大比例尺测图的全部作业过程,逐步逐项进行练习,主要内容包括:1.
实习动员及准备工作:借领仪器、绘图工具、绘制坐标格网.
2.
实习中使用仪器包括经纬仪、水准仪、水准尺的检校;3.
测区内踏勘选点、埋点;4.
设计合理的图根点布设方案,埋设图根控制点;5.
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包括高程控制测量和平面控制测量;6.
利用经纬仪极坐标法测绘地形图;7.
地形原图清绘及仪器操作考核;8.
实习总结.
三、实习组织与时间分配(一)实习组织根据现场情况全班为一个实习大队,由指导教师担任队长,负责编定实习计划,组织计划的实施,掌握实习队各组作业进程,统一技术要求,负责全队实习安排,技术指导,政治思想教育,生活管理考核总结,评定实习成绩等工作.
下设实习小组,每组由7-8名学生组成,设正、副组长各一名.
正组长全面负责本组人员安排、掌握作业进度,副组长负责仪器和有关资料的管理.

(二)时间分配实习时间共计五周,具体实习内容项目顺序及时间安排见下表:序号实习内容时间(天)任务和要求1实习动员及实习仪器、工具准备、仪器检校1做好实习中各项准备工作,下发实习指导书;完成水准仪,经纬仪检验校正2测区踏勘、图根点设选1了解测区概况,收集有关资料,实地选定点位,设计合理的图根点布设方案3图根控制测量7完成本组图根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做好测图前准备工作4地形测绘7完成本组全部碎部测量5地形原图清绘及仪器操作考核3地形图原图清绘,准备上交资料,完成仪器操作考核,编写实习报告6实习总结1实习小组总结合计20四、实习成绩评定建议本次实习成绩评定根据实习中的综合表现来评定,其中:出勤、日常工作表现占20%外业观测熟练程度是否达规程要求,记录是否正确、美观等占30%内业计算熟练程度、正确性占20%实习报告编写质量占10%实习操作考核占20%取上述五项加权平均值作为最终实习成绩,实习成绩采用五级分制:60分以下不及格,60-69分及格,70-79分中等,80-89分良好,90分以上优秀.
五、说明1.
实习前应选定合适的测量区域,任务要适中,测区应尽量有典型地貌,地物不宜过多.
2.
实习中应严密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觉接受野外工作锻炼,养成严格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集体观念.
3.
实习中应可能采用当今最先进的测量仪器和技术,尽可能与现场实际相结合,并可提供有作用价值的测量资料.
4、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数字化测图实习》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能训练课2周)一、实习目的与任务(一)实习目的通过全站仪采集数据的数字化测图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测图程序;熟练掌握全站仪的使用和操作技巧;小组协作完成室外测量与记录工作程序;学会碎部测量的作业程序,按要求完成地形图;熟练使用CASS软件将所测数据测绘成图.

(二)实习任务实习工作按作业小组进行.
每组采用数字测图的方法完成指定测区的测图任务.
具体包括:控制测量、碎部测量、CASS软件成图.
二、实习内容与要求(一)实习内容1、校验仪器,并在指定测区内布设控制网.
2、使用全站仪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并进行内业计算(手工计算和软件计算相结合).
3、绘制测区草图,并依据草图用全站仪完成碎部测量工作.
4、以测区草图为依据,在电脑上绘制比例尺为1:500的测区地形图.
5、总结实习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提交实习报告.
(二)实习要求实习前,以小组为单位认真学习标准和实习指导书;各小组内妥善安排实习的程序和时间;实习过程中既要注意个人安全,同时也要保证仪器安全;学生要多观察,多动脑,积极思考,解决测量中出现的问题,深化理论认识水平;组长要合理安排小组内人员的工作,强化协作的观念,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

实习期间,要严格对待出勤,原则上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出席;各实习小组由组长和副组长统一借取仪器,并认真地、妥善地保管和爱护,丢失、损坏按学校有关规定赔偿.
三、实习组织与时间分配(一)实习组织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以7-8人为宜,每小组安排实习指导老师一名,负责编定实习计划,组织计划的实施,掌握本组作业进程,统一技术要求,负责本组实习安排,技术指导,思想教育,生活管理考核总结,评定实习成绩等工作.
同时,小组内的学生要推举出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负责仪器的借取及仪器安全.

(二)时间分配本次实习时间为2周,共计10天,具体实习内容及日程安排见下表,各小组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序号实习内容时间(天)任务及要求1实习动员及实习仪器、工具准备0.
5做好实习前各项准备工作,学习实习指导书2仪器检校、图根控制网的布设1完成全站仪及配套仪器的检校,在测区内布设控制网并埋点3平面控制测量2.
5完成本组图根点的平面控制外业测量和内业平差计算(先手工解算后软件计算)4碎部测量2采集碎部点坐标5CASS成图2利用采集的数据在计算机上成图6编写实习报告,整理仪器工具2检查整理各组借出的仪器、工具,按要求编写实习报告,做好实习收尾工作合计10四、实习成绩评定建议本次实习成绩评定根据实习中的综合表现来评定,其中:1、出勤、小组内配合作业情况占10%;2、外业观测熟练程度是否达规程要求,记录是否正确、美观等占40%;3、实习操作过程中理论问答考核占30%;4、实习报告编写质量占20%.
取上述四项加权平均值作为最终实习成绩,实习成绩采用五级分制:60分以下不及格,60-69分及格,70-79分中等,80-89分良好,90分以上优秀.
五、说明1、实习报告中所包含的平面控制测量外业记录表格及内业计算表格,碎部测量草图,1:500比例尺地形图原图,均以附录的形式依次附于其后.
2、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仅强调学生测量技术的准确性,更要反复说明在作业过程中耐心与配合的重要性.
3、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控制测量实习》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能训练课2周)一、实习目的和任务1、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校内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基本理论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习掌握根据测量规范利用各种手段和技术进行等级控制网的布设、控制测量外业与内业作业的全过程,并培养学生具有团结、合作、吃苦的精神.

2、实习任务(1)根据测区实际情况完成该测区平面控制网(导线网)、高程控制网的布设;(2)使用全站仪和水准仪分别完成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外业观测;(3)完成平面控制网(导线网)、高程控制网的内业计算.
二、实习主要内容1、准备工作实习动员、仪器工具的借用、熟悉仪器、按规范要求进行仪器检校.
2、控制网的布设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合理的控制网方案,分组完成实地踏勘、选点与埋石,做点之记.
要求每个学生参加,并作好点位略图3、水平角外业观测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外业观测,保证每站工作检核无误,完成测站平差后方可离开,若发现数据有问题应立即重测.
4、水平角观测成果的检查与概算依几何条件进行导线网全部外业观测成果的检查与验算,观测成果的检查对超限观测值的重测.
5、水准测量每个学生不少于4个测站的单程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记录,取得合格的观测成果.
水准路线外业观测成果的验算和成果表的编算.
6、成果整理整理外业观测数据资料,准备控制网的平差计算.
7、实习报告书写实习报告,整理上交,内容齐全、书写认真.
三、实习时间安排控制测量实习时间为2周,具体安排如下:序号内容时间(天)1准备工作12控制网的布设13水平角外业观测34水平角观测成果的检查与概算15水准测量36成果整理0.
57实习报告0.
5合计10四、成绩评定成绩采用五级分制:60分以下不及格;60-69分及格;70-79分中等;80-89分良好;90分以上优秀.
根据实习的表现及小组成果质量、完成报告情况,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也可对有关技能进行抽签考核.
成绩评定标准:出勤10%;日常表现10%;外业协调10%;外业观测20%;外业记录在案10%;实习报告20%;考核20%.

五、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实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动手能力,是提高水平的难得机会,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多动手,多练习;3、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每天集中讲解,然后学生按组分散练习;4、实习队由指导教师按阶段统一下达作业任务,并随时控制和掌握各作业组的进度,保证实习按计划完成.
《GPS定位测量实习》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能训练课2周)一、实习目的和任务1、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GPS定位实习,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熟练掌握GPS接收机外业测量的使用方法,完成G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熟练运用GPS-RTK/CORS技术进行数字测图和施工放样.
2、实习任务(1)根据测区实际情况,在测区内完成静态GPS控制测量;(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GPS-RTK进行数字测图;(3)根据测区实际情况,利用RTK进行工程施工放样.
二、实习主要内容(一)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实训动员,领取GPS接收机及物品,搜集资料.
(二)G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1、GPS控制网的布设查阅资料、测区踏勘,技术设计、实地选点埋石.
根据已知点,设计GPS控制网,其各项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均以GPS规范为依据.
2、星历预报作业组在进入测区观测前,应事先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
预报表包括可见卫星号、卫星高度角和方位角、最佳观测卫星组、最佳观测时间、点位图形、几何图形强度因子等内容.
3、制定观测计划根据卫星可见性预报表、参加作业的接收机台数、点位交通情况、GPS网形设计等因素,进行观测纲要设计.
4、静态外业观测观测组遵守调度命令,按规定时间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
5、外业观测记录测量手簿使用铅笔在现场按作业顺序完成记录.
内容包括测点点名、仪器类型、仪器型号、观测时段、天线高、开机时间、关机时间等.
6、静态数据传输将静态数据文件下载至特定路径下,备份并转换至特定数据格式.
7、静态数据处理利用静态数据处理软件,以城建坐标为已知点进行平差,包括定义椭球元素、选择坐标系统及投影参数、导入数据、解算基线、检验基线闭合差、网平差、成果导出.
(三)GPS-RTK数字测图根据实际情况,利用GPS-RTK进行数字测图.
经架设基准站、启动基准站、启动流动站、点校正,流动站开始碎部测量,同时绘制草图,然后经测量成果检核将RTK数据传输至相应路径,将数据导入至CASS成图软件,根据所画草图绘制地形图.
(四)RTK工程施工放样首先流动站测量文件的建立、系统和有关参数的设置,再按点、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进行工程设计,最后按点、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设置放样.
(五)成果整理、实习报告整理外业观测数据资料,准备控制网的平差计算,书写实习报告,整理上交,内容齐全、书写认真.
三、实习时间安排GPS测量实习时间为2周,具体安排如下:序号内容时间(天)1实习前的准备工作12GPS控制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33GPS-RTK/CORS数字测图34RTK工程施工放样25成果整理、实习报告1合计10四、成绩评定成绩采用五级分制:60分以下不及格;60-69分及格;70-79分中等;80-89分良好;90分以上优秀.
根据实习的表现及小组成果质量、完成报告情况,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
成绩评定标准:出勤10%;日常表现10%;外业协调10%;外业观测20%;外业记录在案10%;实习报告20%;考核20%.

五、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实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动手能力,是提高水平的难得机会,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多动手,多练习.
3、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每天集中讲解,然后学生按组分散练习.
4、实习队由指导教师按阶段统一下达作业任务,并随时控制和掌握各作业组的进度,保证实习按计划完成.
《工程测量实习》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能训练课3周)一、实习目的和任务1、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加强学生对工程测量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测量常规仪器在工程建设中的使用和操作技能;掌握在工程建设中施工控制网的建立、施工放样、建筑物变形监测工作的实际操作和计算技能;了解本专业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工程建设的阶段与过程,工程测量人员承担的全部工作和职责;培养作业组协作精神、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实习任务(1)在实训工程建设场地,进行工程控制网的建立和工程施工放样;(2)在实训工程建设场地,完成道路放样;(3)在实训工程建设场地,按要求完成场地整平工作;(4)在实训工程建设场地,完成建筑物沉降观测.
二、实习主要内容1、准备工作实习动员、仪器工具的借用、按规范要求进行仪器检校、收集资料、实训场地踏勘.
2、施工控制网的建立在实训工程建设场地,完成施工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建立,以及外业测量工作和内业计算各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
3、施工放样在实训工程建设场地,按要求完成施工放样工作.
4、道路放样在实训工程建设场地,进行计算道路的中线及边线的放样元素(角度、距离、高程);放样道路的中线及边线.
5、场地整平在实训工程建设场地,进行方格网的建立和测量、填挖方的计算、土方量的计算.
6、沉降观测在实训工程建设场地,对建筑物进行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及建筑物沉降观测.
7、实习资料整理、编写实习报告整理实习外业观测资料及内业计算成果,按要求完成实习报告,做好实习收尾工作.
三、实习时间安排工程测量实习时间为3周,具体安排如下:序号内容时间(天)1准备工作12施工控制网的建立43施工放样24道路放样25场地整平26沉降观测37资料整理、实习报告1合计15四、成绩评定成绩采用五级分制:60分以下不及格;60-69分及格;70-79分中等;80-89分良好;90分以上优秀.
根据实习的表现及小组成果质量、完成报告情况,评定每个学生的成绩,也可对有关技能进行抽签考核.
成绩评定标准:出勤10%;日常表现10%;外业协调10%;外业观测20%;外业记录在案10%;实习报告20%;考核20%.

五、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2、实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动手能力,是提高水平的难得机会,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多动手,多练习;3、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每天集中讲解,然后学生按组分散练习;4、实习队由指导教师按阶段统一下达作业任务,并随时控制和掌握各作业组的进度,保证实习按计划完成.
《顶岗实习》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能训练课4周)一、实习目的与任务(一)实习目的顶岗实习是在学生学完本专业全部理论课程,并进行了有关的教学实习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全面综合实习.
它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最后一个重要实训环节.
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教育,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锻炼独立解决和钻研问题的能力.
为今后能够独立完成煤矿及相关工程所需要的一切测量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习任务通过全面熟悉所在矿井的地面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测绘情况,矿区地面和井下工程的施工测量和验收测量工作,了解各种采掘工程图和各种矿山专用图的测绘方法,及矿区岩层和地表移动的观测与研究情况.
运用所学知识对所在矿井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并提出改进意见.
同时收集矿区有关地质,采矿和测量资料,为进行毕业专题设计积累第一手实际资料.

其主要任务如下:1、通过参与现场的测量生产实际工作,了解和掌握矿山测量或工程测量生产工作内容,培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全面了解所在实习单位测量部门在煤矿生产或其他工程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和其它单位的联系,学习生产矿井测量或其他测量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方法.
3、了解和收集实习矿井的地质、测量、采矿和其它的一些技术资料,为毕业设计收集第一手实际资料.
4、为了对煤矿整个生产测量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所实习的矿井要参加井上下联系测量、井下控制测量、施工测量、验收测量以及日常测量工作.
二、实习的内容为了顺利地完成上述顶岗实习任务,应进行下列内容的实习:(一)了解所在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并收集相关资料:为了让学生对所在实习矿井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可通过请现场技术人员作报告,参观和查阅有关资料等方法来实现,报告内容范围如下:1、矿井地质报告,其内容为:(1)矿区位置、交通、地形、气候、经济(包括其他工业企业概况)等情况;(2)井田范围、煤系地层、地质构造、煤层层数、及可采煤层层数、厚度、煤层埋藏要素及顶底板特征等;(3)井田开采、井田境界、储量、矿井年产量、服务年限以及远景规划.
2、采煤报告,具体内容为:(1)矿井开拓:井田开拓系统,开采程序,计划开采深度,水平划分、各水平阶段垂高及斜长,井筒断面大小及设备布置情况,井底车场形式;(2)采煤方法:矿井所用的采煤方法,主要采煤方法的各种主要参数,采区巷道布置,掘进顺序及超前关系,回采工作的全部生产过程,(破、装、运、支、通风),回采工作面和矿井生产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3)矿井生产系统:包括矿井通风系统、防水、防火、防尘、防瓦斯等安全技术指标和措施,矿井运输,提升排水等系统;(4)矿井的储量动态、三量划分,可采期的规定及其三量管理工作.
3、矿区控制测量报告,其内容为:(1)矿区控制网建立的过程,现有三角点的等级,图形和国家网连测的方法、等级点保存的情况、平差方法、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2)矿区高程控制网的布设情况、等级、点位布设形式以及精度情况,存在问题.
(3)矿井近井点的设立.
包括近井点布网形式、点位等级与精度评定,井口水准点的敷设情况、点位等级及精度评定.
4、矿井测绘工作报告,其内容为:(1)测量科室的组织机构、人员及仪器配备;(2)矿井联系测量工作,包括定向方案设计、观测工作、井下起始边的精度.
高程联系测量的方案设计、观测工作、井下定向基点和高程点的埋设、精度评定、联系测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3)井下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的敷设和观测方法;(4)矿井重要贯通测量工作的总结及经验介绍;(5)矿图的种类分幅、绘制方法和用途;(6)测量新技术的应用.
(7)其它问题.
结合上述报告还应进行井上、下参观,阅读必要的资料、图纸.
并记录报告内容和摘录编写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所需要的资料.
(二)生产实习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岗位技能,在完成第一项内容后,学生应结合所在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所有测绘工作,熟悉其工作内容、方法,学习测绘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参加具体的测绘内、外业工作,进一步提高专业实践技能.
若所在实习单位是煤炭企业,可参考下列项目参加实践活动:1、矿井联系测量(根据所在矿井的实际情况选择).
2、井下基本控制测量,每组应对本矿井作一条7″级导线测量,其中包括三角高程测量,在平巷中可作水准测量.
3、井下采区控制测量,根据情况可采用挂罗盘和半圆仪施测.
4、在井下作一轨道剖面测量,并绘剖面图,采用水准测量.
5、施工测量和验收测量,井下中腰线的标定,月末验收,工程验收,可根据煤矿实际情况,参加煤矿测量组活动或参观等手段来实现,加深印象.
6、提交资料,每组提交井下全部测量的手薄和记薄,及经纬仪导线计算和高程计算表一份,每人应提交经纬仪导线计算,高程计算,剖面计算及剖面图各一份,附在实习报告中.
在其他实习单位可结合单位实际测量工作内容,参照上述项目,选择参加生产实践的具体项目和内容.
(三)收集毕业设计资料实习前,每位同学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和本人可能参加的测量工作,从毕业设计标准中给出的几个设计专题中选择1-2个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并按要求收集所选专题需要的设计资料和图纸.
各项专题所需收集的资料如下:专题一XX矿XX巷道贯通测量方案设计(1)、贯通工程概况收集资料内容:贯通巷道名称、用途、深度、贯通距离、巷道断面及巷道坡度.
贯通巷道和相邻井巷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误差预计图中画出).
施工条件、支护方式.
两工作面的掘进速度.
根据工程要求,贯通巷道在水平重要方向和高程方向的允许偏差值.
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及所有的测量仪器设备情况.
本矿采用的误差预计参数或收集本矿井大量的实测资料计算误差预计参数.
贯通相遇点选择.

(2)、贯通测量方案设计收集资料内容:1)地面控制网(平面和高程)平面图或工业广场平面图、已有控制点点位、观测方法、精度情况,点位保存是否完好,特别是近井点情况,矿井地形图.
2)原矿井定向方案、方法、精度等.
3)已有井下导线的等级,永久导线点、临时导线点的保存情况、点位精度.
4)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
5)所在矿井现有测量仪器、工具,执行规程与标准等.
6)常用测量方法,实测资料求得的各种误差参数:测角中误差mβ、量边误差影响系数a和b、单位长度高差中误差(包括井下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
7)保证巷道正确贯通常采用的方法与措施以及巷道将要贯通时采取的安全措施.
(3)巷道贯通相遇点的误差预计图误差预计图,其比例尺不得小于1:2000,可从采掘工程平面图中描绘.
(4)中腰线的标定方法了解矿井日常所用中腰线标定方法以上资料对于一井贯通设计第二项中只需收集3、4、5项内容.
专题二XX测区控制网设计(1)、测区(矿区)自然地理概况收集资料内容:1)测区行政地理位置(经度、纬度、测区位置示意图)、测区范围、测区所在投影带带号及中央子午线经度,测区地形类别,测区总面积,本次专题设计布网目的、技术要求.
2)主要居民点、行政中心、民族、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地貌、水系、森林、土质、冻土层和气象等资料.
(2)设计所需的图纸1:50000、1:10000、1:5000地形图(3)测区原有平面控制测量资料①测区原有平面控制网布网方案设计与技术总结,采用的坐标系,控制点的标石结构及埋设要求,②各等级平面三角点的点名、等级、点之记、所在投影带,点的坐标和高程,水准测量测定高程的三角点点名与等级;③各等级平面导线点的点名、等级、点之记、所在投影带,点的坐标和高程,水准测量测定高程的导线点点名与等级;④各等级平面GPS点的点名、等级、点之记、所在投影带,点的坐标和高程,水准测量测定高程的GPS点点名与等级;(4)测区原有高程控制测量资料①测区原有高程控制网布网方案设计与技术总结,采用的高程系,水准点的标石结构及埋设要求,②各等级水准点的点名、等级、点之记、高程,采用的高程系.
(5)测区地质资料专题三XX测区地形测量设计搜集资料工作包括搜集资料和实地踏勘测区两个方面(1)搜集资料主要包括:①测区已有平面和高程控制点点名、坐标和高程、等级,测区1:10000或1:5000地形图、控制点点之记;②依据的《规范》和《图式》,采用的坐标和高程系统、投影带带号等.
(2)测区情况了解①测区范围、地理位置(附示意图)、行政隶属、测区概况(包括测图目的、主要居民点、行正中心、民族、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地貌、水系、森林、土质、气象等).
②测区的自然地理情况,如地形特点、居民地和工矿企业的分布情况、交通情况及气候情况;③已有控制点的标石保存情况及可利用程度;④初步考虑控制网的布设方案和应采取的措施;⑤已有的测量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
三、实习计划的制定及安排学生到达现场后,应根据顶岗实习标准的要求,由组长或个人负责主动找所在实习单位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联系,妥善安排并制定整个实习计划,落实各项技术报告,详细了解所在实习单位的基本概况并收集相关专题设计资料,作好记录,以便编写实习报告,安排计划时应注意下列问题:1、订计划时,应全面安排各项实习内容,实习顺序,听报告、参观、阅读和收集资料等,根据情况可依次或交叉进行各部分实习的内容.
时间分配和人员的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修改,并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

2、在参加矿井测量实习阶段,应以每个学生自己所参加的组(或队)的计划为主,但亦可结合实际实习要求适当调整工作量.
3、收集资料,内业计算,实习报告应尽量结合每项实习利用升井、轮休、晚上、下雨天等业余时间进行.
4、编写实习报告工作应列入实习计划,并使其与现场的技术报告,参观和实习紧密结合,一起进行,不要等最后两天再写.
顶岗实习时间按标准要求,内容及时间安排可参照下表制定:序号项目与内容时间安排(天)1一般了解和测区踏勘.
32听相关报告,跟班参加所在单位日常测量工作.
153收集毕业设计资料.
74整理资料和机动,时政理论学习.
3合计28四、实习组织与指导工作顶岗实习可采用小组集中和个人分散等形式.
学生在实习期间以小组或个人进行实习.
由于实习点分散,应充分发挥各小组或个人主观能动作用,按实习标准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并按所选毕业设计专题收集完整所需的毕业设计资料.

指导教师的工作如下:1、指导学生制订好实习计划,安排各项报告和实习工作;2、提出现场存在的各种实习实际问题,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3、定期检查实习完成情况,解决实习中出现的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4、指导学生阅读和收集有关资料;5、审查学生实习报告,并对每一学生实习提出评价五、成绩评定建议1、在实习中,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凡不请假随意不参加实习者,不评定成绩;2、凡在实习中请假,但超过总时数的1/3时,不评定成绩;3、在实习期间违犯实习队纪律的,经教育不改者,成绩不及格.
4、实习结束后,每位同学需在现场编写完成顶岗实习报告,并由所在单位填写实习鉴定表并评定实习成绩,返校后连同实习报告一同提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顶岗实习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实习报告完成情况并结合单位意见综合评定顶岗实习成绩.

六、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控制测量课程设计》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能训练课1周)一、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1、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是在控制测量学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如何根据一个测区的实际情况布设该区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掌握控制网精度估算的方法;了解布设控制网时经费预算的方法.

2、设计任务每位同学根据测区实际情况合理的在图纸上布设该区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完成图上设计;画出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图并提交设计说明书.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1、准备工作熟悉设计资料,阅读设计指导书,明确设计任务,准备设计绘图工具.
2、图上设计首先根据测区已有资料和图纸,明确控制测量作业范围、确定控制网布设等级、确定布网方法,并把已知点(平面已知点、水准点)展绘到图纸上.
然后在图上选新平面点和新水准点,并对平面网和水准网进行精度估算.

3、画计划图确定图纸大小、准备图纸、上部留下写图名的位置,准备图板、丁字尺、三脚板、绘图仪器等.
首先按图式、图例规定的线条和符号画出坐标格网,然后画平面控制网和水准网并标注上点名;再画水准联测路线、主要交通线、点附近的主要村庄(画轮廓线)并写上村名、主要水系、画图签、填图签;最后写图名.

画图时字体要规范,已知点用红颜色,其它用黑颜色描出.
4、编写技术设计说明书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本次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布设控制网的原因、测区概况、作业范围、控制网等级、布网方法、已知点利用、平面控制网、水准网、水准联测路线、标石规格、仪器选择、作业前仪器检校项目及要求、角度测测回数与观测限差、水准仪观测与观测限差、水准网概算与平差方法、水准联测路线概算与平差方法、导线网概算与平差方法、作业计划、天数及费用等.

三、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控制测量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具体安排如下:序号内容时间(天)1准备工作0.
52图上设计1.
53画计划图14编写技术设计说明书2合计5四、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成绩采用五级分制:60分以下不及格;60-69分及格;70-79分中等;80-89分良好;90分以上优秀.
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分项标准所占比例1出勤、日常表现20%2设计中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20%3设计方案合理,可行性是否为最佳方案20%4设计说明编写的质量(包括图纸、说明书)20%5日常中指导教师质疑,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正确性20%五、说明1、课程设计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所学知识的一次大回忆、大汇总、大融化、大联系、大运用,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2、教师根据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每天集中讲解,由学生独立完成;3、每天布置当天的任务;4、设计一定要规范、标准;5、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测绘程序课程设计》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能训练课1周)一、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一)设计目的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在《VB测绘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结束后,应集中1周进行课程设计.
它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过程.
通过设计进一步加深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锻炼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VB语言编制、调试测绘专业应用程序的综合能力;培养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测量数据的技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计算机使用技能.
(二)设计任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商定,从下列任务中选择一或几项.
1、导线网条件平差程序设计;2、导线网间接平差程序设计;3、导线网概算程序设计;4、坐标正反算程序设计;5、坐标换带计算程序设计;6、导线近似平差计算程序设计.
利用VB程序设计语言编制完成上述测量数据处理的程序设计任务并调试运行,编写技术设计说明书.
二、设计内容1、根据选定任务编制出程序设计的机构图;2、编写源程序;3、调试程序;4、程序运行正确性验证;5、编写设计说明书.
三、时间分配建议本课程设计总课时为一周,分配如下:时间分配表序号设计内容天数1确定设计任务,编制设计结构图12源程序编写23调试程序14程序运行正确性验证;编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考核、小结1四、考核与评价方法课程设计成绩由两大部分组成,包括课程设计成绩和课程设计质疑答辩成绩.
各项评分标准如下表:序号标准所占比例评分1方案正确、合理、可行,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法规、规范20%21、设计中表现出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2、设计方案有创新、有使用价值,并能解决实际问题20%3说明书编写符合标准要求、内容完整,书写整洁、美观.
20%4指导教师设计质疑20%5出勤、设计中的日常表现20%五、说明1、本课程标准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年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设计时间为一周.
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考核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师根据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每天集中讲解,然后学生单独完成设计训练.
教师应随时抽检学生进度.
3、教师根据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每天集中讲解,然后学生单独完成设计训练.
教师应随时抽检学生进度.
《毕业设计》课程标准(课程类型:职业技能训练课6周)毕业设计目的和任务(一)设计目的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在全部专业教学结束后,应集中6周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毕业设计.
它是继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全部结束后进行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过程.
通过设计进一步加深巩固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锻炼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设计使学生掌握测绘技术在某一领域综合应用的能力,学会某一专题中测量方案的设计和选择方法,从而培养现场进行技术设计和工作组织的技能.

(二)设计任务每位同学结合毕业实习内容现场工作实际,选择测绘技术在某一领域的应用方案作为毕业设计专题,在广泛收集现场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测绘技术实施方案设计和选择,完成误差预计,最后确定合理的测量方案,编写所选测量方案的技术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说明书).

二、毕业设计选题原则1、设计题目应根据毕业实习所在生产单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生产条件来确定;2、设计题目应根据实习单位的测绘工作类型划分成几个设计组,体现测绘工作的阶段性和连续性;3、专题选择在结合现场实际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采用测绘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设备,体现出设计题目和内容的先进性;4、设计内容、方法应紧密结合实习现场实际情况,在理解和领会设计目的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独立思考,灵活选择方案,体现设计方案的独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5、专题题目可由学生和指导老师根据毕业实习所收集的资料情况,共同确定;6、设计题目应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
三、毕业设计主要内容毕业设计内容包括普通部分和专题部分.
(一)普通部分:1、测(矿)区概况其内容为:(1)测(矿)区位置、交通、地形、气候、经济(包括其他工业企业概况)等情况;(2)测绘技术部门的组织机构、人员及仪器配备;(3)测区已有各类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的敷设和观测方法;精度技术指标;(4)测(矿)区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绘制方法和用途.
(5)本部门测量新技术的应用.
(6)测区或矿井井田范围、煤系地层、地质构造、煤层总数、及可采煤层层数、厚度、煤层埋藏要素及顶底板特征等;(7)井田开采、井田境界、储量、矿井年产量、服务年限以及远景规划.
(8)矿井开拓:井田开拓系统,开采程序,计划开采深度,水平划分各水平阶段垂高及斜长,井筒断面大小及设备布置情况,井底车场形式;(9)采煤方法:矿井所用的采煤方法,主要采煤方法的各种主要参数,采区巷道布置,掘进顺序及超前关系,回采工作的全部生产过程,(破、装、运、支、通风),回采工作面和矿井生产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10)矿井生产系统:包括矿井通风系统、防水、防火、防尘、防瓦斯等安全技术指标和措施,矿井运输,提升排水等系统;(11)矿井的储量动态、三量划分,可采期的规定及其三量管理工作;(12)其它问题.
2、测(矿)区基本测量工作方案设计,其内容为:(1)测(矿)区已有控制网建立的过程,现有三角点的等级,图形和国家网连测的方法、等级点保存的情况、平差方法、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2)测(矿)区高程控制网的布设情况、等级、点位布置、路线的形状以及精度情况,存在问题;(3)测(矿)区地面、井下平面和高程控制的方案设计;(4)矿井近井点的设立.
包括近井点布网形式、点位等级与精度评定,井口水准点的敷设情况、等级、点位、精度评定.
(二)专题部分:毕业设计专题内容由学生和指导老师共同商定,以毕业实习收集资料为基础,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选定设计题目.
同学认真独立分析资料,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独立完成所选题目的图上设计,选定平面和高程测量方案,确定所用仪器、观测方法和观测限差,就所选测量方案进行误差预计,比较各种方案的经济技术指标后确定最佳方案,编制测量方案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说明书).

每位同学可根据毕业实习的现场情况和所在测绘单位的测量工作内容,选择下列项目中的一项或几项专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专题一控制网设计1、测区概况(包括布网目的、地理位置、布网范围、主要居民点、行正中心、民族、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地貌、水系、森林、土质、冻土层和气象等);2、原有测量控制资料(平面和高程);3、控制网布网方案设计(平面和高程测量方案);4、在图上设计控制点点位、网形结构、起算数据连测;5、绘制控制网设计图;6、控制网的精度估算;7、控制点的标石结构及埋设要求;8、观测方法和仪器选择及限差要求;9、经费预算及人员组织;10、编写设计说明书.
专题二地形测量设计1、测区概况(包括测图目的、地理位置、主要居民点、行正中心、民族、治安、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地貌、水系、森林、土质、气象等);2、原有基本控制测量资料(平面和高程)情况;3、在小比例尺地形图上画定测图范围,设计图根控制布设方案及点位,与起算点的连测方法;4、绘制图根控制网设计图;5、图根点的标志与埋设要求、观测方法和仪器选择、限差要求;6、地形图分幅及编号方法;7、碎部测量方法设计(碎部点的采集与成图方法、各种地物地貌的测绘要求);8、地形测量的检查验收方法;9、经费预算及人员组织;10、编写设计说明书.
专题三贯通测量方案设计1、贯通工程概况;2、在原图上选择贯通路线,确定贯通相遇点;3、选择贯通测量方案、方法、仪器、限差;4、绘制贯通误差预计图,按照选定方案在贯通误差预计图进行误差预计;5、确定贯通测量方案;6、巷道掘进过程中的施工测量方法(中腰线的标定);7、保证巷道正确贯通的方法与措施;8、巷道将要贯通时采取的安全措施;9、编写设计说明书.
四、毕业设计时间分配毕业设计六周时间,具体安排如下:序号内容时间分配(天)1熟悉整理设计资料,阅读设计指导书,明确设计任务,准备设计绘图工具22描绘相关设计图纸,在图纸上进行测量点位和方案设计53根据工程施工精度要求确定生产限差,设计平面测量和高程测量等级、方法,选定仪器,确定观测限差和观测方法84对所选测量方案进行必要的精度估算或误差预计,选定最佳实施方案55编写设计说明书56设计总结及毕业答辩5合计30五、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划分(注:60分以下不及格;60-69分及格;70-79分中等;80-89分良好;90分以上优秀),成绩评定由两大部分组成:(1)指导教师按评分标准评定初审成绩,占总成绩的50%;(2)毕业设计答辩由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答辩情况和答辩评分标准给出答辩成绩,答辩成绩占50%.

蜘蛛搜索引擎为你推荐
h连锁酒店全国比较有名的连锁酒店?sherylsandberg谷歌怎么看自己的详细资料中老铁路一带一路的火车是什么火车同ip网站12306怎么那么多同IP网站啊?这么重要的一个网站我感觉应该是超强配置的独立服务器才对啊,求高人指点www.7788dy.comwww.tom365.com这个免费的电影网站有毒吗?www.vtigu.com破译密码L dp d vwxghqw.你能看出这些字母代表什么意思吗?如果给你一把破以它的钥匙X-3,联想javlibrary.com大家有没有在线图书馆WWW。QUESTIA。COM的免费帐号dpscycle国服魔兽WLK,有什么适合死亡骑士的插件?月风随笔赏月之后的情感?语文随笔200-400字彪言彪语很多的话:( )言( )语 豪迈雄壮:( )言( )语 含有讽刺意味的风凉话:( )言( )语
机器蜘蛛 蜘蛛搜索引擎 百度蜘蛛 蜘蛛统计 海蜘蛛 蜘蛛日志分析 大蜘蛛破解 蜘蛛论坛 水蜘蛛有毒的吗 蜘蛛的拼音 更多
热点排行